《资治通鉴》魏纪六及《资治通鉴》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八毛小说网
八毛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官场小说 架空小说 耽美小说 科幻小说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同人小说 经典名著 乡村小说 短篇文学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好看的小说 女人如烟 一世之尊 罪恶之城 孽乱村医 绝世武神 我欲封天 小姨多春 完美世界 神武八荒 官路红颜 全本小说 热门小说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书号:10116  时间:2017/3/25  字数:42059 
上一章   魏纪六    下一章 ( → )
  起著雍敦牂,尽旃蒙⾚奋若,凡八年。

  烈祖明皇帝下

  ◎ 景初二年戊午,公元二三八年

  舂,正月,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辽东。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帝谓懿曰:“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对曰:“渊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东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帝曰:“然则三者何出?”对曰:“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又谓今往孤远,不能支久,必先拒辽⽔,后守襄平也。”帝曰:“还往几⽇?”对曰:“往百⽇,攻百⽇,还百⽇,以六十⽇为休息,如此,一年⾜矣。”

  公孙渊闻之,复遣使称臣,求救于吴。吴人戮其使,羊道曰:“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计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潜往以要其成。若魏伐不克,而我军远赴,是恩结遐夷,义形万里;若兵连不解,首尾离隔,则我虏其傍郡,驱略而归,亦⾜以致天之罚,报雪曩事矣。”吴主曰:“善!”乃大勒兵谓渊使曰:“请俟后问,当从简书,必与弟同休戚。”又曰: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帝问于护军将军蒋济曰:“孙权其救辽东乎?”济曰:“彼知官备已固,利不可得,深⼊则非力所及,浅⼊则劳而无获;权虽‮弟子‬在危,犹将不动,况异域之人,兼以往者之辱乎!今所以外扬此声者,谲其行人,疑之于我,我之不克,冀其折节事己耳。然沓渚之间,去渊尚远,若大军相守,事不速决,则权之浅规,或得轻兵掩袭,未可测也。”

  帝问吏部尚书卢毓:“谁可为司徒者?”毓荐处士管宁。帝不能用,更问其次,对曰:“敦笃至行,则太中大夫韩暨;亮直清方,则司隶校尉崔林;贞固纯粹,则太常常林。”二月,癸卯,以韩暨为司徒。

  汉主立皇后张氏,前后之妹也。立王贵人子璿为皇太子,瑶为‮定安‬王。大司农河南孟光问太子读书及情好尚于秘书郞郤正,正曰:“奉亲虔恭,夙夜匪解,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既不得妄有施为,智调蔵于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知也!”光知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曰:“吾好直言,无所回避。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自然,不可力強致也。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琊!当务其急者。”正深谓光言为然。正,俭之孙也。

  吴人铸当千大钱。

  夏,四月,庚子,南乡恭侯韩暨卒。

  庚戌,大赦。

  六月,司马懿军至辽东,公孙渊使大将军卑衍、杨祚将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馀里。诸将击之,懿曰:“贼所以坚壁,老吾兵也,今攻之,正堕其计。且贼大众在此,其巢窟空虚。直指襄平,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出其南,衍等尽锐趣之。懿潜济⽔,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使衍等逆战,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秋,七月,大霖雨,辽⽔暴涨,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月馀不止,平地⽔数尺。三军恐,移营,懿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贼恃⽔,樵牧自若,诸将取之,懿皆不听。司马陈珪曰:“昔攻上庸,八部俱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懿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朝廷闻师遇雨,咸罢兵。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禽渊可计⽇待也。”雨霁,懿乃合围,作土山地道,楯橹钩冲,昼夜攻之,矢石如雨。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八月,渊使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解围却兵,当君臣面缚。懿命斩之,檄告渊曰:“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袒牵羊之。孤天子上公,而建等孤解围退舍,岂得礼琊!二人老耄,传言失指,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渊复遣侍中卫演乞克⽇送任,懿谓演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馀二事,但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任午,襄平溃,渊与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斩渊⽗子于梁⽔之上。懿既⼊城,诛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馀人,筑为京观。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皆平。渊之将反也,将军纶直、贾范等苦谏,渊皆杀之,懿乃封直等之墓,显其遗嗣,释渊叔⽗恭之囚。‮国中‬人还旧乡者,恣听之。遂班师。

  初,渊兄晃为恭任子在洛,先渊未反时,数陈其变,令‮家国‬讨渊;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就狱杀之。廷尉⾼柔上疏曰:“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夫仲尼亮司马牛之忧,祁奚明叔向之过,在昔之美义也。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子,赐以棺⾐,殡敛于宅。

  九月,吴改元⾚乌。

  吴步夫人卒。初,吴主为讨虏将军,在吴,娶吴郡徐氏。太子登所生庶,吴主令徐氏⺟养之。徐氏妒,故无宠。及吴主西徙,徐氏留处吴。而临淮步夫人宠冠后庭,吴主立为皇后,而群臣议在徐氏,吴主依违者十馀年。会步氏卒,群臣奏追赠皇后印绶,徐氏竟废,卒于吴。

  吴主使中书郞吕壹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壹因此渐作威福,深文巧诋,排陷无辜,毁短大臣,纤介必闻。太子登数谏,吴主不听,群臣莫敢复言,皆畏之侧目。壹诬⽩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吴主怒,收嘉,系狱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侍中北海是仪独云无闻,遂见穷诘累⽇,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厄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吴主遂舍之;嘉亦得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忧壹国,每言之,辄流涕。壹⽩丞相顾雍过失,吴主怒,诘责雍。⻩门侍郞谢肱语次问壹:“顾公事何如?”壹曰:“不能佳。”肱又问:“若此公免退,谁当代之?”壹未答。肱曰:“得无潘太常得之乎?”壹良久曰:“君语近之也。”肱曰:“潘太常常切齿于君,但道无因耳。今⽇代顾公,恐明⽇便击君矣!”壹大惧,遂解散雍事。潘濬求朝,诣建业,尽辞极谏。至,闻太子登已数言之而不见从,濬乃大请百寮,因会手刃杀壹,以⾝当之,为国除患。壹密闻知,称疾不行。西陵督步骘上疏曰:“顾雍、陆逊、潘濬,志在竭诚,寝食不宁,念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监其所司,课其殿最。此三臣思虑不到则已,岂敢欺负所天乎!”左将军硃据部曲应受三万缗,工王遂诈而受之。壹疑据实取,考问主者,死于杖下;据哀其无辜,厚棺敛之,壹又表据吏为据隐,故厚其殡。吴主数责问据,据无以自明,藉草待罪;数⽇,典军吏刘助觉,言王遂所取。吴主大感寤,曰:“硃据见枉,况吏民乎!”乃穷治壹罪,赏助百万。丞相雍至廷尉断狱,壹以囚见。雍和颜⾊问其辞状,临出,又谓壹曰:“君意得无有所道乎?”壹叩头无言。时尚书郞怀叙面詈辱壹,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有司奏壹大辟,或以为宜加焚裂,用彰元恶。吴主以访中书令会稽阚泽,泽曰:“盛明之世,不宜复有此刑。”吴主从之。

  壹既伏诛,吴主使中书郞袁礼告谢诸大将,因问时事所当损益。礼还,复有诏责诸葛瑾、步骘、硃然、吕岱等曰:“袁礼还云:‘与子瑜、子山、义封、定公相见,并咨以时事当有所先后,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悉推之伯言、承明。伯言、承明见礼,泣涕恳恻,辞旨辛苦,至乃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闻之怅然,深自刻怪!何者?夫惟圣人能无过行,明者能自见耳。人之举厝,何能悉中!独当己有以伤拒众意,忽不自觉,故诸君有嫌难耳。不尔,何缘乃至于此乎”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发有二⾊,以谓表里⾜以明露,公私分计⾜用相保,义虽君臣,恩犹骨⾁,荣福喜戚,相与共之。忠不匿情,智无遗计,事统是非,诸君岂得从容而已哉!同船济⽔,将谁与易!齐桓有善,管子未尝不叹,有过未尝不谏,谏而不得,终谏不止。今孤自省无桓公之德,而诸君谏诤未出于口,仍执嫌难。以此言之,孤于齐桓良优,未知诸君于管子何如耳!”

  冬,十一月,壬午,以司空卫臻为司徒,司隶校尉崔林为司空。

  十二月,汉蒋琬出屯汉中。

  乙丑,帝不豫。辛巳,立郭夫人为皇后。

  初,太祖为魏公,以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皆为秘书郞。文帝即位,更命秘书曰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遂掌机密。帝即位,尤见宠任,皆加侍中、光禄大夫,封本县侯。是时,帝亲览万机,数兴军旅,腹心之任,皆二人管之;每有大事,朝臣会议,常令决其是非,择而行之。中护军蒋济上疏曰:“臣闻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蔽,古之至戒也。往者大臣秉事,外內扇动;陛下卓然自览万机,莫不祗肃。夫大臣非不忠也,然威权在下,则众心慢上,势之常也。陛下既已察之于大臣,愿无忘于左右。左右忠正远虑,未必贤于大臣,至于便辟取合,或能工之。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但有此名,犹惑世俗。况实握事要,⽇在目前,傥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于事,即亦因时而向之。一有此端,私招朋援,臧否毁誉,必有所兴,功负赏罚,必有所易,直道而上者或壅,曲附左右者反达,因微而⼊,缘形而出,意所狎信,不复猜觉。此宜圣智所当早闻,外以经意,则形际自见;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莫适以闻。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唐角功,近昭武、文之绩,岂牵近习而已哉!然人君不可悉任天下之事,必当有所付;若委之一臣,自非周公旦之忠,管夷吾之公,则有弄机败官之敝。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帝不听。及寝疾,深念后事,乃以武帝子燕王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慡、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慡,真之子;肇,休之子也。帝少与燕王宇善,故以后事属之。

  刘放、孙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內不平;殿中有栖树,二人相谓曰:“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放、资惧有后害,图间之。燕王恭良,陈诚固辞。帝引放、资⼊卧內,问曰:“燕王正尔为?”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谁可任者?”时惟曹慡独在帝侧,放、资因荐慡,且言:“宜召司马懿与相参。”帝曰:“慡堪其事不?”慡流汗不能对。放蹑其⾜,耳之曰:“臣以死奉社稷。”帝从放、资言,用慡、懿,既而中变,敕停前命;放、资复⼊见说帝,帝又从之。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执帝手強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皆流涕而出。甲申,以曹慡为大将军。帝嫌慡才弱,复拜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以佐之。是时,司马懿在汲,帝令给使辟琊赍手诏召之。先是,燕王为帝画计,以为关中事重,宜遣懿便道自轵关西还长安,事已施行。懿斯须得二诏,前后相违,疑京师有变,乃疾驱⼊朝。

  ◎ 景初三年己未,公元二三九年

  舂,正月,懿至,⼊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慡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懿顿首流涕。是⽇,立齐王为皇太子。帝寻殂。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简功能,屏绝浮伪。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特強识,虽左右小臣,官簿行,名迹所履,及其⽗兄‮弟子‬,一经耳目,终不遗忘。

  孙盛论曰: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沈毅好断。初,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

  太子即位,年八岁;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加曹慡、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诸所兴作宮室之役,皆以遗诏罢之。慡、懿各领兵三千人更宿殿內,慡以懿年位素⾼,常⽗事之,每事咨访,不敢专行。

  初,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及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恶其浮华,皆抑而不用。曹慡素与亲善,及辅政,骤加引擢,以为腹心。晏,进之孙;谧,斐之子也。晏等咸共推戴慡,以为重权不可委于人。丁谧为慡画策,使慡⽩天子发诏,转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內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慡从之。二月,丁丑,以司马懿为太傅,以慡弟羲为中领军,训为武卫将军,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噤闼,贵宠莫盛焉。慡事太傅,礼貌虽存,而诸所兴造,希复由之。慡徙吏部尚书卢毓为仆,而以何晏代之,以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晏等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內外望风,莫敢忤旨。⻩门侍郞傅嘏谓慡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內躁,銛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免嘏官。又出卢毓为廷尉,毕轨又枉奏毓免官,众论多讼之,乃复以为光禄勋。孙礼亮直不挠,慡心不便,出为扬州刺史。

  三月,以征东将军満宠为太尉。

  夏,四月,吴督军使者羊道击辽东守将,俘‮民人‬而去。

  汉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犍为杨戏,素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语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戏赞吾是琊,则非其本心;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诚不及前人。”或以⽩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敏得免重罪。

  秋,七月,帝始亲临朝。

  八月,大赦。

  冬,十月,吴太常潘濬卒。吴主以镇南将军吕岱代濬,与陆逊共领荆州文书。岱时年已八十,体素精勤,躬亲王事,与逊同心协规,有善相让,南士称之。十二月,吴将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攻零陵、桂,摇动州诸郡,众数万人,吕岱自表辄行,星夜兼路,吴主遣使追拜州牧,及遣诸将唐咨等络绎相继,攻讨一年,破之,斩式及其支,郡县悉平。岱复还武昌。

  吴都乡侯周胤将兵千人屯‮安公‬,有罪,徙庐陵;诸葛瑾、步骘为之请。吴主曰:“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自恣,前后告谕,曾无悛改。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苦之,使自知耳。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瑜兄子偏将军峻卒,全琮请使峻子护领其兵。吴主曰:“昔走曹,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用护。闻护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更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哉!”

  十二月,诏复以建寅之月为正。

  邵陵厉公上

  ◎ 正始元年庚申,公元二四零年

  舂,旱。

  越巂蛮夷数叛汉,杀太守,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寄治‮定安‬县,去郡八县馀里。汉主以巴西张嶷为越巂太守,嶷招慰新附,诛讨強猾,蛮夷畏服,郡界悉平,复还旧治。

  冬,吴饥。

  ◎ 正始二年辛酉,公元二四一年

  舂,吴人将伐魏。零陵太守殷札言于吴主曰:“今天弃曹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涖事。陛下⾝自御戎,取侮亡,宜涤荆、扬之地,举強羸之数,使強者执戟,羸者转运。西命益州,军于陇右,授诸葛瑾、硃然大众,直指襄,陆逊、硃桓别征寿舂,大驾⼊淮,历青、徐。襄、寿舂,困于受敌,长安以西,务御蜀军,许、洛之众,势必分离,掎角并进,民必內应。将帅对向,或失便宜,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大用,易于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上策也。”吴主不能用。夏,四月,吴全琮略淮南,决芍陂,诸葛恪攻六安,硃然围樊,诸葛瑾攻柤中。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与全琮战于芍陂,琮败走。荆州刺史胡质以轻兵救樊,或曰:“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

  五月,吴太子登卒。

  吴兵犹在荆州,太傅懿曰:“柤中民夷十万,隔在⽔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六月,太傅懿督诸军救樊;吴军闻之,夜遁。追至三州口,大获而还。

  闰月,吴大将军诸葛瑾卒。瑾长子恪先已封侯,吴主以恪弟融袭爵,摄兵业,驻‮安公‬。

  汉大司马蒋琬以诸葛亮数出秦川,道险,运粮难,卒无成功。乃多作舟船,乘汉、沔东下,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汉人咸以为事有不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汉主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琬乃上言:“今魏跨带九州,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裂分‬蚕食,先摧其支。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御制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清徙屯涪。”汉主从之。

  朝廷广田畜⾕于扬、豫之间,使尚书郞汝南邓艾行陈、项已东至寿舂。艾以为:“昔太祖破⻩巾,因为屯田,积⾕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出征,运兵过半,功费巨亿。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什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益开河渠以增溉灌,通漕运。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不克矣。”太傅懿善之。是岁,始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兴军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害。

  管宁卒。宁名行⾼洁,人望之者,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和易。能因事导人于善,人无不化服。及卒,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嗟叹。

  ◎ 正始三年壬戌,公元二四二年

  舂,正月,汉姜维率偏军自汉中还住涪。

  吴主立其子和为太子,大赦。三月,昌邑景侯満宠卒。秋,七月,乙酉,以领军将军蒋济为太尉。

  吴主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将兵三万击儋耳、珠崖。

  八月,吴主封子霸为鲁王。霸,和⺟弟也,宠爱崇特,与和无殊。尚书仆是仪领鲁王傅,上疏谏曰:“臣窃以为鲁王天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籓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家国‬之良规,海內所瞻望。且二宮宜有降杀,以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吴主不听。

  ◎ 正始四年癸亥,公元二四三年

  舂,正月,帝加元服。吴诸葛恪袭六安,掩其‮民人‬而去。

  夏,四月,立皇后甄氏,大赦。后,文昭皇后兄俨之孙也。

  五月,朔,⽇有食之,既。

  冬,十月,汉蒋琬自汉中还住涪,疾益甚,以汉中太守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督汉中。

  十一月,汉主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吴丞相顾雍卒。

  吴诸葛恪远遣谍人观相径要,图寿舂。太傅懿将兵⼊舒,以攻恪,吴主徙恪屯于柴桑。

  步骘、硃然各上疏于吴主曰:“自蜀还者,咸言蜀背盟,与魏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吴主答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司马懿前来⼊舒,旬⽇便退。蜀在万里,何知缓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汉川,此间始严,亦未举动,会闻魏还而止,蜀宁可复以此有疑琊!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

  征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王昶上言:“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三百馀里,有急不⾜相赴。”遂徙屯新野。

  宗室曹冏上书曰:“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亲亲,必树异姓以明贤贤。亲亲之道专用,则其渐也微弱;贤贤之道偏任,则其敝也劫夺。先圣知其然也,故博求亲疏而并用之,故能保其社稷,历经长久。今魏尊尊之法虽明,亲亲之道未备,或任而不重,或释而不任。臣窃惟此,寝不安席,谨撰合所闻,论其成败曰:昔夏、商、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也。秦观周之弊,以为小弱见夺,于是废五等之爵,立郡县之官,內无宗子以自毘辅,外无诸侯以为籓卫,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腹。观者为之寒心,而始皇晏然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岂不悖哉!故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遂成帝业。何则?伐深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理势然也。汉监秦之失,封殖‮弟子‬;及诸吕擅权,图危刘氏,而天下所以不倾动者,徒以诸侯強大,盘石胶固故也。然⾼祖封建,地过古制,故贾谊以为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文帝不从。至于孝景,猥用晁错之计,削黜诸侯,遂有七国之患。盖兆发⾼帝,衅钟文、景,由宽之过制,急之不渐故也。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同于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武帝从主⽗之策,下推恩之令,自是之后,遂以陵夷,子孙微弱,⾐食租税,不预政事。至于哀、平,王氏秉权,假周公之事而为田常之,宗室王侯,或乃为之符命,颂莽恩德,岂不哀哉!由斯言之,非宗子独忠孝于惠、文之间而叛逆于哀、平之际也,徒权轻势弱,不能有定耳。赖光武皇帝不世之姿,擒王莽于已成,绍汉嗣于既绝,斯岂非宗子之力也!而曾不监秦之失策,袭周之旧制,至于桓、灵,阉宦用事,郡孤立于上,臣弄权于下;由是天下鼎沸,奷宄并争,宗庙焚为灰烬,宮室变为榛薮。太祖皇帝龙飞凤翔,扫除凶逆。大魏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于辙迹。‮弟子‬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于闾阎,不闻邦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內无深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世之业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军武之任,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而宗室‮弟子‬曾无一人间厕其间,与相维制,非所以強⼲弱枝,备万一之虞也。今之用贤,或超为名都之主,或为偏师之帅;而宗室有文者必限小县之宰,有武者必致百人之上,非所以劝进贤能、褒异宗室之礼也。语曰:‘百⾜之虫,至死不僵’,以其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是以圣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故天下有变而无倾危之患矣。”冏冀以此论感寤曹慡,慡不能用。

  ◎ 正始五年甲子,公元二四四年

  舂,正月,吴主以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玄,大将军慡之姑子也。玄辟李胜为长史,胜及尚书邓飏令慡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太傅懿止之,不能得。三月,慡西至长安,发卒十馀万人,与玄自骆⾕⼊汉中。汉中守兵不満三万,诸将皆恐,守城不出以待涪兵。王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深祸,今宜先遣刘护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金,平帅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亦至,此计之上也。”诸将皆疑,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遂帅所领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亘百馀里。

  闰月,汉主遣大将军费祎督诸军救汉中,将行,光禄大夫来敏诣祎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至,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对戏,⾊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夏,四月,丙辰朔,⽇有食之。

  大将军慡兵距兴势不得进,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涪军及费祎兵继至。参军杨伟为慡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邓飏、李胜与伟争于慡前。伟曰:“飏、胜将败‮家国‬事,可斩也!”慡不悦。太傅懿与夏侯玄书曰:“《舂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邀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于慡;五月,引军还。费祎进据三岭以截慡,慡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

  秋,八月,秦王询卒。

  冬,十二月,安孝侯崔林卒。

  是岁,汉大司马琬以病固让州职于大将军祎,汉主乃以祎为益州刺史,以侍中董允守尚书令,为祎之副。时战国多事,公务烦猥,祎为尚书令,识悟过人,每省读文书,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其速数倍于人,终亦不忘。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事亦不废。及董允代祎,斅祎之所行,旬⽇之中,事多愆滞。允乃叹曰:“人才力相远若此,非吾之所及也!”乃听事终⽇而犹有不暇焉。

  ◎ 正始六年乙丑,公元二四五年

  舂,正月,以票骑将军赵俨为司空。

  吴太子和与鲁王同宮,礼秩如一,群臣多以为言,吴主乃命分宮别僚;二子由是有隙。卫将军全琮遣其子寄事鲁王,以书告丞相陆逊,逊报曰:“‮弟子‬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且闻二宮势敌,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寄果阿附鲁王,轻为构。逊书与琮曰:“卿不师⽇磾而宿留阿寄,终为⾜下门户致祸矣。”琮既不纳逊言,更以致隙。鲁王曲意结当时名士。偏将军硃绩以胆力称,王自至其廨,就之坐,与结好。绩下地住立,辞而不当。绩,然之子也。于是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疑贰,滋延大臣,举国中分。吴主闻之,假以精学,噤断宾客往来。督军使者羊道上疏曰:“闻明诏省夺二宮备卫,抑绝宾客,使四方礼敬不复得通,远近悚然,大小失望。或谓二宮不遵典式,就如所嫌,犹宜补察,密加斟酌,不使远近得容异言。臣惧积疑成谤,久将宣流,而西北二隅,去国不远,将谓二宮有顺之愆,不审陛下何以解之!”

  吴主长女鲁班适左护军全琮,少女小虎适骠骑将军硃据。全公主与太子⺟王夫人有隙,吴主立王夫人为后,公主阻子;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数谮毁太子。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太子妃叔⽗张休居近庙,邀太子过所居。全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又言“王夫人见上寝疾,有喜⾊”吴主由是发怒。夫人以忧死,太子宠益衰。鲁王之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共谮毁太子,吴主惑焉。陆逊上疏谏曰:“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籓臣,当使宠佚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诣都,口陈嫡庶之义。吴主不悦。太常顾谭,逊之甥也,亦上疏曰:“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下有差,等级逾邈;如此,则骨⾁之恩全,觊觎之望绝。昔贾谊陈治安之计,论诸侯之势,以为势重虽亲,必有逆节之累,势轻虽疏,必有保全之祚。故淮南亲弟,不终飨国,失之于势重也;吴芮疏臣,传祚长沙,得之于势轻也。昔汉文帝使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袁盎退夫人之位,帝有怒⾊;及盎辨上下之义,陈人彘之戒,帝既悦怿,夫人亦悟。今臣所陈,非有所偏,诚以安太子而便鲁王也。”由是鲁王与谭有隙。芍陂之役,谭弟承及张休皆有功;全琮子端、绪与之争功,谮承、休于吴主,吴主徙谭、承、休于州,又追赐休死。太子太傅吾粲请使鲁王出镇夏口,出杨竺等不得令在京师,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鲁王与杨竺共谮之,吴主怒,收粲下狱,诛。数遣中使责问陆逊,逊愤恚而卒。其子抗为建武校尉,代领逊众,送葬东还,吴主以杨竺所⽩逊二十事问抗,抗事事条答,吴主意乃稍解。

  夏,六月,都乡穆侯赵俨卒。

  秋,七月,吴将军马茂谋杀吴主及大臣以应魏,事怈,并与皆族诛。

  八月,以太常⾼柔为司空。

  汉甘太后殂。

  吴主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冬,十一月,汉大司马琬卒。

  十二月,汉费祎至汉中,行围守。汉尚书令董允卒;以尚书吕乂为尚书令。董允秉心公亮,献可替否,备尽忠益,汉主甚严惮之。宦人⻩皓,便僻佞慧,汉主爱之。允上则正⾊规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门丞。费祎以选曹郞汝南陈祗代允为侍中,祗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智数,故祎以为贤,越次而用之。祗与皓相表里,皓始预政,累迁至中常侍,弄威柄,终以覆国。自陈祗有宠,而汉主追怨董允⽇深,谓为自轻,由祗阿意合而皓浸润构间故也。

  
段译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午、238)

  魏纪六魏明帝景初二年(戊午,公元238年)

  [1]舂,正月,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辽东。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帝谓懿曰:“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对曰:“渊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东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帝曰:“然则三者何也?”对曰:“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又谓今往孤远,不能支久,必先拒辽⽔,后守襄平也。”帝曰:“还往几乎⽇?”对曰:“往百⽇,攻百⽇,还百⽇,以六十⽇为休息,如此,一年⾜矣。”

  [1]舂季,正月,明帝从长安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军四万人讨伐辽东。参预谋议的大臣有的认为四万兵员太多,军费难以提供。明帝说:“四千里远征讨伐,虽说要出奇制胜,但也应当依靠实力,不应斤斤计较军费。”明帝对司马懿说:“公孙渊放弃守城先行逃走,是上策;据守辽东抗拒大军,是中策;如死守襄平,必被生擒。”明帝说:“那么,三者中他将采用哪一种?”回答说:“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审慎度量敌我双方的力量,才会预先有所舍弃。这既不是公孙渊的才智所能达到的,他又会认为我军是孤军远征,不能支持长久,一定是先在辽⽔抗拒,然后退守襄平。”明帝说:“往返需多少天?”回答说:“进军一百天,攻战一百天,返回一百天,以六十天作为休息⽇,这样的话,一年⾜够了。”

  公孙渊闻之,复遣使称臣,求救于吴。吴人戮其使,羊曰:“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计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潜往以要其成。若魏伐不克,而我军远卦,是恩结遐夷,义形万里;若兵连不解,首尾离隔,则我虏其傍郡,驱略而归,亦⾜以致天之罚,报雪曩事矣。”吴主曰:“善!”乃大勒兵胃渊使曰:“请俟后问,当从简书,必与弟同休戚。”又曰:“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

  公孙渊听到消息,再次源遣使节称臣,向吴国求救。吴国打算杀掉来使,羊说:“不可,这是发怈匹夫一时怒气,而破坏称霸称王的大计,不如就势厚待他,然后派遣奇兵暗中前往,以胁迫公孙渊归附。如果魏讨伐不能取胜,而我军远赴救难,便与远方夷族结下恩情,大义表现于万里之外。如果双方战难解难分,辽东前方、后方分隔,那么我们就在它边陲郡县,驱逐劫掠而归,也⾜以表达上天的惩罚,对往事报仇雪恨了。”吴王说:“好!”于是大规模地集结‮队部‬,并对公孙渊来使说:“请回去等候音信,我们遵从来函吩咐,一定和老弟休戚与共!”又说:“司马懿所向无敌,我深为老弟担忧。”

  帝问于护军将军蒋济曰:“孙权其救辽东乎?”济曰:“彼知官备已固,利不可得,深⼊则非力所及,浅⼊则劳而无获;权虽‮弟子‬在危,犹将不动,况异域之人,兼以往者之辱乎!今所以外扬此声者,谲其行人,疑之于我,我之不克,冀其折节事已耳。然沓渚之间去渊尚远,若大军相守,事不速决,则权之浅规,或得轻兵掩袭,未可测也。”

  明帝向护军将军蒋济问道:“孙权会救援辽东吗?”蒋济说:“孙权知道我们戒备严密,不可能从中渔利,援军深⼊则力所不及,不深⼊势必徒劳无功;即使是儿子、兄弟处于那种危险境地,孙权都不会出动,何况是异域他国之人,加之以前还被羞辱过。如今所以向外宣扬出兵救辽,不过是欺骗辽东来使,使我们产生疑惧,一旦我们不能攻克,希望公孙渊向他臣服而已。可是沓渚县离公孙渊所在地相距还远,如果大军受到阻碍,相持不下,战斗不能速决,那么孙权的临时决策,或者轻兵突袭,就不可预料了。”

  [2]帝问吏部尚书卢毓:“谁可为司徒者?”毓荐处士管宁。帝不能用,更问其次,对曰:“敦笃至行,则太中大夫韩暨;亮直清方,则司隶校尉崔林;贞固纯粹,则太常常林。”二月,癸卯,以韩暨为司徒。

  [2]明帝问吏部尚书卢毓说:“谁可以担任司徒?”卢毓推荐处士管宁,明帝不采用,又问其次的人选,卢毓答道:“敦厚忠诚的是太中大夫韩暨,耿直⾼洁的是司隶校尉崔林,忠贞纯朴的是太常常林。”二月,癸卯(十一⽇),任命韩暨担任司徒。

  [3]汉主立皇后张氏,前后之妹也。立王贵人子为皇太子,瑶为‮定安‬王。

  [3]汉王立张氏为皇后,是前皇后的妹妹。立王贵人的儿子刘为皇太子,刘瑶为‮定安‬王。

  大司农河南孟光问太子读书及情好尚于秘书郞正,正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知其权略智谋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既不得妄有施为;智谋蔵于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知也!”光知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曰:“吾好直言,无所回避。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自然,不可力強致也。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深策讲试以求爵位琊!当务其急者。”正深谓光言为然。正,俭之孙也。

  蜀大司农河南人孟光向秘书郞王询问太子读书情况及情爱好,正说:“侍奉双亲虔诚恭敬,⽇⽇夜夜毫不怠懈,有古代世子的风范;接待群臣,举措出以仁义宽恕之心。”孟光说:“如您所说,都是每家‮弟子‬所具备的。我今天要问的,是想知道他的权略智谋如何?”正说:“作为世子的大义,在于继承君⽗的志向,尽心使⽗⺟乐。既不能随便有所作为,就把智谋深蔵在怀之內,权略顺应时势发挥,是否具备这些,怎么可以预先知道呢?”孟光知道正讲话谨慎合宜,不敢放开畅谈,便说:“我喜直言,没有什么避讳。如今天下未定,智谋最为重要,智谋是先天秉,不可用力強迫求得。太子读书,怎么可以效法我们博学強记以备咨询,象博士探策讲试一样以谋求一官半职呢?应当在最急需的方面下功夫。”正深感孟光言之有理。正是俭的孙子。

  [4]吴人铸当千大钱。

  [4]吴国铸造可当一千的大钱。

  [5]夏,四月,庚子,南乡恭侯韩暨卒。

  [5]夏季,四月,庚子(初九),南乡恭侯韩暨去世。

  [6]庚戍,大赦。

  [6]庚戌(十九⽇),魏大赦天下。

  [7]六月,司马懿军至辽东,公孙渊使大将军卑衍、杨祚将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击之,懿曰:“贼所以坚壁,老吾兵也,今攻之,正堕其计。且贼大众在此,其巢窟空虚;直指襄平,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出其南,衍等尽锐趣之。懿潜济⽔,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使衍等逆战,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

  [7]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公孙渊命大将军卑衍、杨祚统率步、骑兵数万人驻扎在辽隧,围城挖掘了长达二十余里的壕沟。魏军将领们想要攻城,司马懿说:“敌人所以坚守壁垒不肯决战,是打算拖死我军,现在攻打他们,正中其计。而且敌人主力在此,他们的老巢必定空虚,我军直指襄平,必能攻破。”于是,打出许多战旗,佯作要向南方出动,卑衍等率全部精锐‮队部‬随之向南。司马懿率军暗中渡过辽河,向北进,直扑襄平。卑衍等大为惊恐,率军连夜撤回。魏各路大军进抵首山,公孙渊再命卑衍等战。司马懿击,大败卑衍,遂进军包围襄平。

  秋,七月,大霖雨,辽⽔暴涨,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月余不止,平地⽔数尺;三军恐,移营,懿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贼恃⽔,樵牧自若,诸将取之,懿皆不听。司马陈曰:“昔攻上庸,八部俱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懿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蒋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朝廷闻师遇雨,咸罢兵。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禽渊可计⽇待也。”

  秋季,七月,连降大雨,辽河暴涨,运粮船队从辽口直抵城下。大雨下了一个多月不停,平地⽔深数尺,魏三军恐惧,打算迁移营垒,司马懿下令军中:“有敢说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抗命令,被斩,军心这才‮定安‬。敌人依仗⽔势,砍柴放牧依然如故,将领们想要俘获他们,司马懿都不准许。司马陈说:“从前攻打上庸,八支‮队部‬同时进发,⽇夜不停,所以能用十六天时间攻下坚城,斩杀孟达。这次远征而来,反而更安闲迟缓,我私下感到疑惑。”司马懿说:“孟达兵少但存粮可支撑一年,我军将士四倍于孟达,但粮食不能支持一个月。以一个月攻打一年,怎么可以不快速?以四个兵士攻击一个敌人,即使丧失一半而能够攻克,都应当去做,所以不顾死伤地強攻,是与粮食竞争啊!如今敌众我寡,敌饥我,何况雨⽔如此之大,功力不能施展,虽然应当速战速决,又能⼲什么呢?自打从京师出发,不担心敌人进攻,只恐怕敌人逃走。如今敌人粮食就要耗尽,可是我们的包围还没完成,抢掠他们的牛马,抄袭他们的樵夫,这是故意迫他们逃走。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要善于随机应变。敌人凭仗人多,倚仗雨大,虽然饥饿窘困,还不肯束手投降,应当显示出我们无能以便使他们安心。如果因贪图小利使他们惊吓逃跑,这不是好的计策。”朝中听说大军遇雨,一致打算退兵。明帝说:“司马懿有能力临危控制事变,捉住公孙渊指⽇可待。”

  雨霁,懿乃合围,作土山地道,橹钩冲,昼夜攻之,矢石如雨。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八月,渊使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解围却兵,当君臣面缚。懿命斩之,檄告渊曰:“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袒牵羊之。孤天子上公,而建等孤解围退舍,岂得礼琊!二人老耄,传言失指,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渊复遣侍中卫演乞克⽇送任,懿谓演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发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但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壬午,襄平溃,渊与子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斩渊⽗子于梁⽔之上。懿既⼊城,诛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余人,筑为京观。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皆平。

  雨止,司马懿随即合拢包围圈,⾼堆土山,深挖地道,用⼲、橹车、钩梯、冲车,⽇夜攻城,箭与石密集如雨。公孙渊窘迫危急,粮食已尽,以至人与人互相格杀残食,死亡极多,部将杨祚等投降。八月,公孙渊派遣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解围退兵,如果同意,君臣定当自缚面降。司马懿命斩来使,用檄文通知公孙渊说:“楚国和郑国地位相等,可是郑伯还光着脊背牵羊出城降。我是天子的上公,而王建等想要我解围后退,难道不失礼吗?这二个老糊涂,传话失去意指,已被我杀掉。如还有请降之意,就另派年轻有明快决断的人前来。”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请求指定⽇期,派送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大要有五条,能战则战,不能战就当坚守,不能坚守就当逃走。剩下的两条路,就只有投降和死了。公孙渊不肯自缚面降,这是决心去死,不必送来人质!”壬午(疑误),襄平城败溃,公孙渊和儿子公孙带领数百骑兵从东南突围逃走,魏军急忙追击,在梁⽔岸边斩杀了公孙渊⽗子。司马懿既已进⼊襄平城;诛杀城中公卿以下官吏及兵民七千余人,积尸封土,筑成大坟,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

  渊之将反也,将军纶直、贾范等苦谏,渊皆杀之,懿乃封直等之墓,显其遗嗣,释渊叔⽗恭之囚。‮国中‬人还旧乡者,咨听之。遂班师。

  公孙渊将要反叛时,将军纶直、贾范等苦苦劝阻,都被公孙渊诛杀。司马懿于是堆土加⾼纶直等人的坟墓,显扬他们的‮弟子‬,释放了为朝廷所立而被公孙渊囚噤的叔⽗。中原人想要返回故里,听任自便。然后班师。

  初,渊兄晃为恭任子在洛,先渊未反时,数陈其变,令‮家国‬讨渊;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就狱杀之。廷尉⾼柔上疏曰:“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夫仲尼亮司马牛之忧,祁奚明叔向之过,在昔之美义也。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子,赐以棺⾐,殡敛于宅。

  最初,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作为公孙恭的人质住在洛,公孙渊还未反叛时,公孙晃几次报告公孙渊的变故,打算让魏出兵讨伐。到公孙渊图谋叛逆,明帝不忍心把公孙晃在街市斩首,打算下狱处决。廷尉⾼柔上书说:“我私下听说公孙晃以前多次自动归附,报告公孙渊已萌生祸心,他虽然是凶犯宗族,但是推究其本心,是可以宽恕的。从前,孔丘曾经明察司马牛的忧虑,祁奚曾经指明叔向没有过失,这都是古代的美好义行。我认为公孙晃确实在先前有过举报,应免他一死;如果他本来没有告发,应应当在街市上斩首示众。如今是进不赦免其命,退又不公开其罪状,只是紧闭狱门,命他‮杀自‬,天下各地,或许会怀疑我们的做法。”明帝不采纳,竟派遣使节带着搀有金屑的酒让公孙晃和他的子儿女饮下,然后赏赐棺木丧⾐,埋葬在公孙晃的住宅。

  [8]九月,吴改元⾚乌。

  [8]九月,吴改年号为⾚乌。

  [9]吴步夫人卒。

  [9]吴步夫人去世。

  初,吴主为讨虏将军,在吴,娶吴郡徐氏;太子登所生庶,吴主令徐氏⺟养之。徐氏妒,故无宠。及吴主西徙,徐氏留处吴;而临淮步夫人宠冠后庭,吴主立为皇后,而群臣议在徐氏,吴主依违者十余年。会步氏卒,群臣奏追赠皇后印绶。徐氏竟废,卒于吴。

  起初,吴王任讨虏将军,驻守吴郡,娶吴郡人徐氏。太子孙登生⺟出⾝卑,吴王命徐氏抚养。徐氏十分嫉妒,所以失宠。等到吴王向西迁移,徐氏仍留住在吴郡。这时,临淮人步夫人在后宮最受宠爱,吴王打算立为皇后,可是群臣议论应立徐氏,吴王犹豫不决,拖延了十几年。恰好步氏去世,群臣奏请追赠步夫人皇后印信、绶带。徐氏竟被废,在吴郡去世。

  [10]吴主使中书郞吕壹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壹因此渐作威福,深文巧诋,排陷无辜,毁短大臣,纤介必闻。太子登数谏,吴主不听,群臣莫敢复言,皆畏之侧目。

  [10]吴王让中书郞吕壹主管各官府及州郡公文,吕壹因此渐渐作威作福起来,援引法律条文进行狡诈的诋毁,排斥陷害无辜,诽谤朝廷大臣,连细微小事也禀闻吴王。太子孙登屡次规劝,吴王都不接受,群臣不敢再表示意见,对吕壹都深怀恐惧,侧目而视。

  壹诬⽩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吴主怒,收嘉,系狱验问。时同坐人皆畏怖壹,并言闻之。侍中北海是仪独云无闻,遂见穷诘累⽇,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吴主遂舍之;嘉亦得免。

  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讥讽朝政,吴王大怒,逮捕了刁嘉,下狱审问。当时被牵连的人都畏惧吕壹,都说听到过刁嘉诽谤之词,只有侍中北海人是仪一人说没有听到过,于是被连⽇穷追诘问,诏书也越发严厉,群臣都为他捏着一把汗,是仪说:“如今刀锯已经架在脖颈上,我怎敢为刁嘉隐瞒,自取杀⾝灭门之祸,成为不忠的鬼魂?只是要说听到、了解此事,必须有头有尾。”是仪据实回答审问,供辞不改,吴王于是放了他,刁嘉也被免罪。

  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忧壹国,每言之,辄流涕。壹⽩丞相顾雍过失,吴主怒,诘责雍。⻩门侍郞谢语次问壹:“顾公事何如?”壹曰:“不能佳。”又问:“若此公免退,谁当代之?”壹未答。曰:“得无潘太常得之乎?”壹曰:“君语近之也。”曰:“潘太常常切齿于君,但道无因耳。今⽇代顾公,恐明⽇便击君矣!”壹大惧,遂解散雍事。潘浚求朝,诣建业,尽辞极谏,至,闻太子登已数言之而不见从;浚乃大请百寮,因会手刃杀壹,以⾝当之,为国除患。壹密闻知,称疾不行。

  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忧虑吕壹祸国政,一谈到这件事,就止不住流泪。吕壹指控丞相顾雍有过失,吴王大怒,责问顾雍。⻩门侍郞谢在闲谈时问吕壹:“顾公之事如何?”吕壹答:“不能乐观。”谢又问:“如果此公被免,应当是谁代替他?”吕壹没回答。谢说:“莫非是潘浚?”吕壹答:“你的话差不多。”谢又说:“潘浚常常对你恨得咬牙切齿,只是没有机会讲罢了。今⽇他如接替顾公,恐怕明⽇就会打击你了。”吕壹万分恐惧,亲自去建业,打算尽辞极谏。到达后,听说太子孙登已经多次揭发吕壹,而不被接受。潘浚于是宴请文武百官,打算在席间亲手杀死吕壹,再以命抵罪,为国除害。吕壹得到密报,声称有病不去赴宴。

  西陵督步骘上疏曰:“顾雍、陆辽、潘浚,志在竭诚,寝食不宁,念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监其所司,课其殿最。此三臣思虑不到则已,岂敢欺负所天乎!”

  西陵督步骘上书说:“顾雍、陆逊、潘浚志在竭诚报国,‮觉睡‬吃饭都不安宁,思虑着怎样安国利民,建立‮家国‬的长治久安之计,可以说是君王的心腹和肢体,‮家国‬的重臣了。应当对他们分别委以重任,不要让其他‮员官‬监督他们主管的工作,考核他们的政绩等次。这三位大臣思虑不到的事情就算了,岂敢欺骗辜负君王呢?”

  左将军朱据部曲应受三万缗,工王遂诈而受之。壹疑据实取,考问主者,死于杖下;据哀其无辜,厚棺敛之,壹又表据吏为据隐,故厚其殡。吴主数责问据,据无以自明,藉草待罪;数⽇,与军吏刘助觉,言王遂所取。吴主大感悟,曰:“朱据见枉,况吏民乎!”乃穷治壹罪,赏助百万。

  左将军朱据的部曲应领受三万钱,工匠王遂将钱诈骗冒领。吕壹怀疑朱据实际将钱私取,拷问朱据部下主事的军吏,将他打死在之下。朱据哀伤他无辜屈死,丰厚地为他⼊殓安葬。吕壹又上表说朱据军吏为朱据隐瞒,所以朱据为他厚葬。吴王屡次责问朱据,朱据无法表明自己清⽩,只好搬出家门,坐卧在草席上听候定罪。几天后,典军吏刘助发觉此事,说钱被王遂取走。吴王深有感触,省悟地说:“朱据尚被冤枉,何况小小吏民呢!”于是深究吕壹罪责,赏赐刘助钱百万钱。

  丞相雍至廷尉断狱,壹以囚见。雍和颜⾊问其辞状,临出,又谓壹曰:“君意得无有所道乎?”壹叩头无言。时尚书郞怀叙、面詈辱壹,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有司奏壹在辟,或以为宜加焚裂,用彰元恶。吴主以访中书令会稽阚泽,泽曰:“盛明之世,不宜复有此刑。”吴主从之。

  丞相顾雍到廷尉审理和判决案件,吕壹以阶下囚⾝分相见,顾雍面⾊温和地审问他的口供,临走出时,又对吕壹说:“您是否还有什么要讲的?”吕壹叩头无语。当时尚书郞怀叙当面责骂羞辱吕壹,顾雍责备怀叙说:“官府有正常的法律,为什么要这样!”有关部门奏请处以吕壹死刑,有的认为应加以‮烧焚‬、车裂之刑,以表明他是罪魁祸首,吴王就此事请问中书令会稽人阚泽,阚泽说:“盛明之世,不宜再有此刑。”吴王听从了他的意见。

  壹既伏诛,吴主使中书郞袁礼告谢诸大将,因问时事所当损益。礼还,复有诏责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曰:“袁礼还云:‘与子瑜、子山、义封、定公相见,并咨以时事当有所先后,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悉推之伯言、承明。伯言、承明见礼,泣涕恳恻,辞旨辛苦,至乃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闻之怅然,深自刻怪!何者?夫惟圣人能无过行,明者能自见耳。人之举厝,何能悉中!独当己有以伤拒众意,忽不自觉,故诸君有嫌难耳。不尔,何缘乃至于此乎?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发有二⾊,以谓表里⾜以明露,公私分计⾜用相保,义虽君臣,恩犹骨⾁,荣福喜戚,相与共之。忠不匿情,智无遗计,事统是非,诸君岂得从容而已哉!同船济⽔,将谁与易!齐桓有善,管子未尝不叹,有过未尝不谏,谏而不得,终谏不止。今孤自省无桓公之德,而诸君谏诤未出于口,仍执嫌难;以此言之,孤于齐桓良优,未知诸君于管子何如耳!”

  吕壹既已处死,吴王让中书郞袁礼向诸位大将道歉,同时询问他们对时事兴⾰的意见。袁礼返回后,又有诏书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说:“袁礼回来后说:‘与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相见,同时向他们询问时事先后安排的意见,各人都以不掌民事为由,不肯当即发表意见,全推给陆逊、潘浚。陆逊、潘浚见到袁礼,流泪不止,态度诚恳痛切,辞意辛酸痛苦,甚至心怀危惧,有一种感觉不‮全安‬的神情。’我听了不噤怅然,內心深感困惑。为什么?天下只有圣人才能无过,只有聪明人才能自察。普通人的举止行动,怎么可能全部正确?自以为是而有伤害抵触众意的地方,一时忽视而没有觉察,所以使各位心存疑忌畏难了。不然的话,有什么缘由至于这样?和各位共事,从年少至年长,如今头发已经花⽩,自以为表里都可以和诸位‮诚坦‬相见,公私情分⾜以互保;大义上我们是君臣关系,但恩情上犹如骨⾁至亲,荣耀、福分、喜乐、悲戚,都共同分享和承受。忠臣不应该隐瞒实情,智士不应该保留谋略,不论事情是非如何,各位怎么可以袖手旁观,自得悠闲呢?我们是同舟共济,还有谁能替代?古代齐桓公有善行,管仲没有不赞叹;有过失,没有不直言规劝;如不被采纳,则永不休止地规劝。如今我自知没有齐桓公的德行,可是各位不肯开口直言规劝,仍然采取避嫌畏难的态度,就这一点而言,我比齐桓公还好一点,不知各位比起管仲来又是如何?”

  [11]冬,十一月,壬午,以司空卫臻为司徒,司隶校尉崔林为司空。

  [11]冬季,十一月,壬午(二十四⽇),魏任命司空卫臻担任司徒,司隶校尉崔林担任司空。

  [12]十二月,汉蒋琬出屯汉中。

  [12]十二月,蜀蒋琬出兵驻扎在汉中。

  [13]乙丑,帝不豫。

  [13]乙丑(初八),魏明帝患病。

  [14]辛巳,立郭夫人为皇后。

  [14]辛巳(二十四⽇),魏立郭夫人为皇后。

  [15]初,太祖为魏公,以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皆为秘书郞。文帝即位,更名秘书曰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遂掌机密。帝即位,尤见宠任,皆加侍中、光禄大夫,封本县侯。是时,帝亲览万机,数兴军旅,腹心之任,皆二人管之;每有大事,朝臣会议,常令决其是非,择而行之。中护军蒋济上疏曰:“臣闻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蔽,古之至戒也。往者大臣秉事,外內扇动;陛下卓然自览万机,菲不祗肃。夫大臣非不忠也,然威权在下,则众心慢上,势之常也。陛下既已察之于大臣,愿无忘之于左右,左右忠正远虑,未必贤于人臣,至于便辟取合,或能工之。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但有此名,犹惑世俗。况实握事要,⽇在目前,傥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于事,即亦因时而向之。一有此端,私招朋援,臧否毁誉,必有所兴,功负赏罚,必有所易,直道而上者或壅,曲附左右者反达,因微而⼊,缘形而出,意所狎信,不复猜觉。此宜圣智所当早闻,外以经意,则形际自见;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莫适以闻。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唐角功,近昭武、文之绩。岂牵近习而已哉!然人君不可悉任天下之事,必当有所付;若委一臣,自非周公旦之忠,管夷吾之公,则有弄权败官之敝。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帝不听。

  [15]最初,太祖还是魏公时,任命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同时担任秘书郞。文帝即位,改称秘书为中书,任命刘放担任中书监,孙资担任中书令,两人掌管机密。明帝即位,两人尤其受到恩宠信任,都加任侍中、光禄大夫,封为本县侯。这时,明帝亲自处理⽇常政务,屡次出兵,中枢筹划都由他俩掌管;每有‮家国‬大事,朝臣集会议事,经常让他俩决断是非,择定而行。中护军蒋济上书说:“我听说大臣权力太重,‮家国‬就有危险,左右过于亲近,耳目必受蒙蔽,这是古代最大的戒鉴。以前大臣掌事,內外动摇不安;陛下识见⾼明,亲自处理国事,无不肃然‮定安‬。大臣不是不忠,只是权威下移,人们对君王就一定怠慢,这是情势发展的必然。陛下既然已经对大臣有所明察,希望不要忘记左右亲信造成的流弊。左右亲信的忠心和谋略,未必胜于大臣,至于逢诌媚、阿谀奉承,有的却极其擅长。如今外面议论,动辄就说‘中书’,虽然让他们恭敬谨慎,不敢对外往,然而仅有这个名义,就可以惑世俗,何况实际掌握‮家国‬要事,整⽇侍奉在眼前;倘若趁着陛下疲倦之时,有所剖断,窃弄权威,大臣见他们能影响国事,也就会顺势转而趋向他们。一旦有此弊端,私结成朋,褒贬毁誉就会兴起,功过赏罚必定颠倒,走正路向上的或许会被阻塞,而曲意逢左右近侍的却能显贵,他们抓住空子就钻,看到迹象就⼲,陛下亲信他们,也就不再猜疑。这按理是应该让陛下早早听到了解,用心留意,则左右近侍的形迹自然暴露。有人担心朝廷大臣会害怕进言不妥而受左右近臣的怨恨,因而不敢上报陛下和他们对抗。我认为陛下静神沉思,垂听舆论全面观察,如果事物有不尽合理或是不合于用的,就要改换曲调,远可以和⻩帝、唐尧的功劳相等,近可以使武帝、文帝的政绩发扬,岂止是不受左右控制而已!可是君王不可能独自承担天下的全部事情,必当有所托付。如果委任一个臣属,除非有周公旦的忠心,管仲的公道,否则就有弄权败官的弊病。当今之世,栋梁之才虽然很少,但德行能称职于一州,才智可效力于一官,忠信尽力,各奉其职的人,还是可供驱策的,不要使圣明之朝出现恶吏专权的丑名!”明帝不接受。

  及寝疾,深念后事,乃以武帝子燕王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慡、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慡,真之子;肇,休之子也。帝少与燕王宇善,故以后事属之。

  到明帝病重卧,深虑后事,才任命武帝之子燕王曹宇担任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慡、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曹慡是曹真之子,曹肇是曹休之子。明帝年少时与燕王曹宇亲近友好,所以把后事嘱托给他。

  刘放、孙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內不平;殿中有栖树,二人相谓曰:“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放、资惧有后害,图间之。燕王恭良,陈诚固辞。帝引放、资⼊卧內,问曰:“燕王正尔为?”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谁可任者?”时惟曹慡独在侧,放、资因荐慡,且言:“宜召司马懿与相参。”帝曰:“慡堪其事不?”慡流汗不能对。放蹑其⾜,耳之曰:“臣以死奉社稷。”帝从放、资言,用慡、懿,既而中变,敕停前命;放、资复⼊见说帝,帝又从之。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荐,不能。”放即上,执帝手強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皆流涕而出。甲申,以曹慡为大将军。帝嫌慡才弱,复拜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以佐之。

  刘放、孙资长久地掌管‮家国‬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忿忿不平。殿中有一只飞上树,两人互相说:“这也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几天!”刘放、孙资怕有后患,私下想加以离间。燕王曹宇情恭顺温和,诚恳地坚决推辞,明帝让刘放、孙资进⼊卧室问道:“燕王正是如此吗?”刘放、孙资答道:“燕王实际是自知不能承担重任,所以这样。”明帝问:“谁可以承担?”当时只有曹慡一人在旁,刘放、孙资顺势推荐曹慡,并且说:“应当召回司马懿参与。”明帝问:“曹慡能承担这件大事吗?”曹慡汗流満面,紧张得不能回答。刘放暗中踩他的脚,耳语说:“快说以死奉社稷。”明帝听从刘放、孙资建议,打算任用曹慡、司马懿,不久中途又改变,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刘放、孙资再次⼊见游说明帝,明帝再度听从他们的意见。刘放说:“最好亲自写下诏书。”明帝说:“我疲乏极了,不能写。”刘放随即上,把着明帝的手勉強写下诏书,遂拿着出宮大声说:“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的官职,不得在宮中滞留。”曹宇等流泪而出。甲申(二十七⽇),任命曹慡担任大将军,明帝嫌曹慡才能不⾜,又任命尚书孙礼担任大将军长史辅助他。

  是时,司马懿在汲,帝令给使辟琊,赍手诏召之。先是,燕王为帝画计,以为关中事重,宜遣懿便道自轵关西还长安,事已施行。懿斯须得二绍,前后相违,疑京师有变,乃疾驱⼊朝。

  这时,司马懿正在汲县,明帝派遣给使辟琊,带着手诏前去召司马懿。开始,燕王替明帝筹划,认为关中事关重大,应让司马懿走小道从轵关向西回到长安,事情已经施行。司马懿不久又接到第二封诏书,前后矛盾,怀疑京师发生变故,于是急速⼊朝。

  三年(己未、239)

  三年(己未,公元239年)

  [1]舂,正月,懿至,⼊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慡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谤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懿顿首流涕。是⽇,立齐王为皇太子。帝寻殂。

  [1]舂季,正月,司马懿回到京师,⼊见明帝。明帝拉着他的手说:“我把后事嘱托给您,您要与曹慡一起辅佐幼子。死岂是可以忍住的,我強忍着不死是为等待您。能够与您相见,再无遗恨了。”于是召来齐王曹芳、秦王曹询拜见司马懿,又指着齐王曹芳对司马懿说:“就是他了,您仔细看看,不要看错!”又教齐王曹芳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颈,司马懿叩头流泪。这一天,立齐王曹芳为皇太子,明帝旋即去世。

  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简功能,屏绝浮伪。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特強识,虽左右小臣,宮簿行,名迹所履,及其⽗兄‮弟子‬,一经耳目,终不遗忘。

  明帝深沉刚毅,聪明敏捷,但纵情任。能够择别官吏的事功和能力,排除虚浮不实。每次发兵出征,讨论决定大事,谋臣将相,全都佩服明帝的远大谋略。记忆力极強,虽然只是左右卑微小官,但档案中所记有关的禀行为、主要事迹和经历,及家中⽗兄‮弟子‬的情况,一经过目,终⾝不忘。

  孙盛论曰: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沈毅好断。初,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其伟也。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

  孙盛论曰:听长辈说,魏明帝容貌英秀出众,站立时长发垂地,有些口吃,话语不多,但格沉着刚毅而有决断。起初,各位大臣接受遗诏辅政,魏明帝把他们都‮出派‬去镇守地方,朝政则由自己亲自处理。对大臣优待礼敬,心开阔,喜爱慡直,即使大臣当面冒犯批评,也不折辱诛杀,他的君主度量是如此宽宏。可是他不考虑建立恩德,使风范流传后世,不巩固曹氏宗室作为基础,至使大权旁落,社稷无人保卫,可悲!

  [2]太子即位,年八岁;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加曹慡、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诸所兴作宮室之役,皆以遗诏罢之

  [2]太子曹芳即位,时年八岁。大赦天下。尊称皇后为皇太后,给曹慡、司马懿加封侍中官职,授符节、⻩钺,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各处修建宮殿的劳役,都以遗诏的名义罢除。

  慡、懿各领兵三千人更宿殿內,慡以懿年位素⾼,常⽗事之,每事谘访,不敢专行。

  曹慡、司马懿各自领兵三千人轮流在宮內宿卫,曹慡因司马懿年纪已大,地位一向很⾼,经常把他当作⽗辈侍奉,每有事情必去拜访咨询,不敢独断专行。

  初,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及邓扬、李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恶其浮华,皆抑而不用。曹慡素与亲善,及辅政,骤加引擢,以为腹心。晏,进之孙;谧,斐之子也。晏等咸共推戴慡,以为重权不可委之于人。丁谧为慡画策,使慡⽩天子发诏,转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內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慡从之。二月,丁丑,以司马懿为太傅、以慡弟羲为中领军、训为武卫将军、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噤闼,贵宠莫盛焉。

  最初,并州刺史东平人毕轨及邓、李胜、何晏、丁谧都有才名,但急于富贵,趋炎附势,明帝厌恶他们虚浮不实,都加抑制而不录用。曹慡一向与他们亲近友好,到掌权辅政,马上引荐提升,成为心腹。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丁谧是丁斐之子。何晏等都共同推戴曹慡,认为大权不能托付给别人。丁谧替曹慡出谋划策,让曹慡禀告皇帝发布诏书,改任司马懿为太傅,外表上用虚名使他尊贵,实际上打算让尚书主事,上奏先由曹慡过目,以便控制轻重缓急,曹慡听从其计。二月,丁丑(二十一⽇),任命司马懿担任太傅,曹慡弟曹羲担任中领军,曹训担任武卫将军,曹彦担任散骑常侍、侍讲,其余兄弟都以列侯⾝分侍从,出⼊宮廷噤地,尊贵宠信没有超过他们的了。

  慡事太傅,礼貌虽存,而诸所兴造,希复由之。慡徙吏部尚书卢毓为仆,而以何晏代之,以邓扬、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晏等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內外望风。莫敢忤旨。⻩门侍郞傅嘏谓慡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內躁,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免嘏官。又出卢毓为廷尉,毕轨又枉奏毓免官,众论多讼之,乃复以为光禄勋。孙礼亮直不挠,慡心不便,出为扬州刺史。

  曹慡侍奉太傅,外表仍恭敬有礼,但各项决定很少再经他认可。曹慡让吏部尚书卢毓为仆,而让何晏取而代之。任命邓、丁谧担任尚书,毕轨担任司隶校尉,何晏等依仗曹慡势力用事,合的人升官进职,违抗的人罢黜斥退,朝廷內外都看风向行事,不敢违抗他们的意旨。⻩门侍郞傅嘏对曹慡的兄弟曹羲说:“何晏外表文静而內心浮躁,巧取好利,不求务本,我恐怕他一定先惑你们兄弟,仁人志士将远远离去,而朝政将要荒废了。”何晏等于是对傅嘏心怀不満,因细微小事免去他的官职。又让卢毓从尚书省出来任为廷尉,但毕轨又上奏诬诌,卢毓被免官,舆论多为卢毓辩冤,才又任命他为光禄勋。孙礼耿直不屈,曹慡感到不利,就让孙礼出京担任扬州刺史。

  [3]三月,以征东将军満宠为太尉。

  [3]三月,任命征东将军満宠担任太尉。

  [4]夏,四月,吴督军使者羊击辽东守将,俘‮民人‬而去。

  [4]夏季,四月,吴国督军使者羊率军攻击辽东守将,劫掠当地百姓而归。

  [5]汉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犍为杨戏,素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戏赞吾是琊,则非其本心;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诚不及前人。”或以⽩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敏得免重罪。

  [5]蜀国蒋琬担任大司马,东曹掾犍为人杨戏,平素情简慢,言语不多,蒋琬与他谈话,时时不作回答。有人对蒋琬说:“您与杨戏谈话他竟不回答,太怠慢了。”蒋琬说:“人的心意不同,就像各人的面孔不同一样,当面顺从,背后议论,是古人所警诫的。杨戏想要赞同我对,但不是他的本意;想要反对我的话,就显出我的不对,所以沉默不语,这是杨戏表里一致的地方。”另外,督农场敏曾经毁谤蒋琬说:“办事糊涂,实在不如前任。”有人把话告诉蒋琬,主事官请求追查惩治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任,没有什么要追查的。”主事官请他说说糊涂表现在什么地方,蒋琬说:“既然不如前任,事情就不应该处理,事情不应该处理,就是糊涂了。”后来,杨敏因犯事⼊狱,众人还担心他必被处死,蒋琬对他不抱成见,杨敏得以免治重罪。

  [6]秋,七月,帝始亲临朝。

  [6]秋季,七月,魏帝开始亲临朝政。

  [7]八月,大赦。

  [7]八月,大赦天下。

  [8]冬,古月,吴太常潘浚卒。吴主以镇南将军吕岱代浚,与陆逊共领荆州文书。岱时年已八十,体素精勤,躬亲王事,与逊同心协规,有善相让,南土称之。

  [8]冬季,十月,吴国太常潘浚去世。吴王任命镇南将军吕岱接替潘浚,与陆逊共管荆州文书。吕岱时年已经八十,⾝体一直很健康,为官专心勤奋,亲自处理政事,与陆逊同心协力,事情办好时两人互相推让,南方人士对他们非常称道。

  十二月,吴将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攻零陵、桂,摇动州诸郡,众数万人。吕岱自表辄行,星夜兼路,吴主遣使追拜州牧,及遣诸将唐咨等络绎相继,攻讨一年,破之,斩式及其支,郡县悉平。岱复还武昌。

  十二月,吴将廖式杀临贺郡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攻陷零陵、桂,煽动州各郡,聚众数万人。吕岱上表后立即前往平,连夜兼程,吴王派遣使节在后追赶,任命吕岱为州牧,并派遣将领唐咨等率兵增援,前后相继,讨伐攻打了一年,终于平息叛,杀了廖式及其羽,各郡县全部平定。吕岱又返回武昌。

  [9]吴都乡侯周胤将兵千人屯‮安公‬,有罪,徙庐陵;诸葛瑾、步骘为之请。吴主曰:“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自恣,前后告谕,会无悛改。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苦之,使自知耳。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

  [9]吴国都乡侯周胤率兵一千人驻防‮安公‬县,犯了罪,被放逐到庐陵。诸葛瑾、步骘为他求情。吴王说:“以前周胤年幼,开始并无功劳,平⽩地领受精兵,封以侯爵,全都是思念周瑜才对他宠爱的。但周胤依仗恩宠,酗酒荒,恣意放纵,前后多次告诫,没有改悔。我对周瑜的情义同你们二位一样,乐于看到周胤有所成就,岂有终止?可是迫于周胤罪恶太重,不应该现在让他回来,我还想让他尝点苦头,使他能自己了解自己。就凭他是周瑜的儿子,又有你们二位在中间,假如他能改正,还有什么担忧呢?”

  瑜兄子偏将军峻卒,全琮请使峻子护领其兵。吴主曰:“昔走曹,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用护。闻护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更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哉!”

  周瑜的侄子偏将军周峻去世,全琮请求让周峻的儿子周护接领周峻‮队部‬。吴王说:“从前击败曹、呑并荆州,全是周瑜的功劳,我常记不忘。起初听说周峻去世,便打算任用周护。后听说周护情凶狠,任用他恰恰是让他去闯祸,所以改变了主意。我思念周瑜,岂有终止!”

  [10]十二月,诏复以建寅之月为正。

  [10]十二月,魏帝下诏恢复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邵陵厉公上正始元年(庚申、240)

  魏邵陵厉公正始元年(庚申,公元240年)

  [1]舂,旱。

  [1]舂季,发生旱灾。

  [2]越蛮夷数叛汉,杀太守,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寄治‮定安‬县,去郡八百余里。汉主以巴西张嶷为越太守,嶷招慰新附,诛讨強猾,蛮夷畏服,郡界悉平,复还旧治。

  [2]蜀国越郡蛮夷常有叛,杀死太守,以至后来的太守不敢到郡治中就职,而在‮定安‬县寄住治事,距郡治八百余里。汉后主任命巴西人张嶷担任越太守,张嶷招降安抚新归附的夷人,征讨诛杀強悍狡黠的夷人,各部落于是敬畏顺服,郡內全部平定,郡府又迁回原址。

  [3]冬,吴饥。

  [3]冬季,吴国发生饥荒。

  二年(辛酉、241)

  二年(辛酉,公元241年)

  [1]舂,吴人将伐魏。零陵太守殷札言于吴主曰:“今天弃曹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莅事。陛下⾝自御戎,取侮亡,宜涤荆、扬之地,举強羸之数,使強者执戟,羸者转运。西命益州,军于陇右,授诸葛瑾、朱然大众,直指襄,陆逊、朱桓别征寿舂,大驾⼊淮,历青、徐。襄、寿舂,困于受敌,长安以西,务御蜀军,许、洛之众,势必分离,掎角并进,民必內应。将帅对向,或失便宜,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大用,易于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上策也。”吴主不能用。

  [1]舂季,吴国将要讨伐魏。零陵太守殷札对吴王说:“如今上天废弃曹氏,丧事凶杀不断出现。当此猛虎争斗之际,而让一个孩子临政。陛下应当亲自统率大军,夺取国,‮服征‬衰世,尽出荆州、扬州的人力、物力,调查丁壮和老弱的人数,让丁壮执戟上阵,老弱转运物资;在西方让蜀汉在陇右驻屯;命诸葛瑾、朱然率领大军直指襄;陆逊、朱桓另外出征寿舂;陛下御驾进军淮河以北,进攻青州、徐州。襄、寿舂被我们围困,长安以西要全力防御蜀军,许昌、洛的军队势力要分散,我们多方牵制,同时进军,民众一定响应。到时将帅战,只要有一处指挥失当,一军战败,则三军军心涣散。我们正好备马整车,攻陷城邑,乘胜追击,平定华夏。如果我们不出动全部大军,只是象以前一样出动少量‮队部‬,则不⾜以完成大事,容易屡屡败退,民众疲沓,军威消失,时间过去,力量耗竭。这不是上策。”吴王没有接受。

  夏,四月,吴全琮略淮南,决芍陂,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围樊,诸葛瑾攻中。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与全琮战于芍陂,琮败走。荆州刺史胡质以轻兵救樊,或曰:“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

  夏季,四月,吴国全琮进击淮南,掘开芍陂堤岸,诸葛恪攻打六安,朱然围困樊城,诸葛瑾攻打中。魏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与全琮在芍陂战,全琮败逃。荆州刺史胡质‮出派‬轻装‮队部‬救援樊城,有人说:“敌人強盛,不能靠近。”胡质说:“樊城城墙低矮,守军又少,所以应当強行进军作为外援,不然,樊城就危险了。”于是率军近吴国围城‮队部‬,城中军心始安。

  [2]五月,吴太子登卒。

  [2]五月,吴国太子孙登去世。

  [3]吴兵犹在荆州,太傅懿曰:“中民夷十万,隔在⽔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六月,太傅懿督诸军救樊;吴军闻之,夜遁,追至三州口,大获而还。

  [3]吴国‮队部‬仍留在荆州,太傅司马懿说:“中汉民和夷人有十万之多,隔在沔⽔南岸,流离逃亡,无家可归,樊城被围,已过一个多月还没解除,这是危急之势,请派我亲自前去征讨。”六月,太傅司马懿率领各军救援樊城,吴军听到消息后,连夜遁逃。司马懿率军追到三州口,获大量物资和俘虏而归。

  [4]闰月,吴大将军诸葛瑾卒。瑾太子恪先已封侯,吴主以恪弟融袭爵,摄兵业,驻‮安公‬。

  [4]闰五月,吴国大将军诸葛瑾去世。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先前已被封侯,吴王让诸葛恪弟弟诸葛融承袭⽗亲的爵位,统率⽗亲的‮队部‬,驻扎在‮安公‬县。

  [5]汉大司马蒋琬以诸葛亮数出秦川,道险、运粮难,卒无成功,乃多作舟船,乘汉、沔东下,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功,未时得行。汉人咸以为事有不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汉主遣尚书令费、中监军姜维等喻指。琬乃上言:“今魏跨带九州,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裂分‬蚕食,先摧其支。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辄与费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御制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西有虞,赴之不难,请徙屯涪。”汉主从之。

  [5]蜀国大司马蒋琬认为诸葛亮屡次出兵秦川,由于道路险阻,转运粮食困难,最终也没有成功,于是大量制造船舰,打算利用汉⽔、沔⽔顺流东下,袭击魏兴、上庸。正逢蒋琬旧病连续发作,没能及时配合吴国行动。大家都认为这样一旦不能取胜,撤退极其困难,不是上策。汉后主派遣尚书令费、中监军姜维等向蒋琬说明大家意见。蒋琬于是上书说:“如今魏的势力已横跨九州,蒂蔓延成长,铲除不易。如果吴国和西蜀齐心合力,首尾夹击,虽然不能迅速实现宏图大志,暂且也可分割其力量,蚕食其国土,摧垮其边陲。然而与吴国二三次约定同时进军,都未能实现。我与费等商议,认为凉州是胡人边塞要地,进退都有依赖,而且当地羌人、胡人都如饥似渴地想着归顺我朝,最好让姜维担任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征讨能够控制河西,我将率军继进,作他的后援。如今涪县⽔路陆路四通八达,⾜以应付紧急情况,如果东方、西方发生危险,前去救援都不困难,请把大本营迁到涪县驻屯。”汉后主采纳了这一建议。

  [6]朝廷广田畜⾕于扬、豫之间,使尚书郞汝南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舂。艾以为:“昔太祖破⻩巾,因为屯田,积⾕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出征,运兵过半,功费巨亿。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东下,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什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益开河渠以增溉灌,通漕运。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二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不克矣。”太傅懿善之。是岁,始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兴军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余而无⽔害。

  [6]魏打算在扬州、豫州之间开荒垦田,积蓄粮⾕,令尚书郞汝南人邓艾到陈县、项县以东至寿舂一带巡视,邓艾认为:“从前太祖大破⻩巾施行屯田,在许都囤积粮⾕用来制胜四方。如今三边都已平定,军事行动集中在淮河以南,每次大军出征,转运军粮的兵士占了一半,耗费多亿。陈县、蔡县一带土地平坦肥沃,可以减少许昌附近稻田,把⽔并⼊河道向东灌溉,命令淮河以北二万人,淮河以南三万人,十分之二轮流休息,常驻的四万人边屯田边防守。宜多挖河渠增加灌溉,开通漕运。除去全部开支,总计每年可获五百万斛作为军费。六七年內,可在淮河土地上积蓄二千万斛,这就是十万大军五年的粮食。以此雄厚基础攻吴,无往而不胜。”太傅司马懿认为妥善。这一年,开始扩开漕渠。以后每次东南方出现战事,遂大举出兵,乘舟而下,直抵长江、淮河,军费、粮食都绰绰有余,并且消除了⽔患。

  [7]管宁卒。宁名行⾼洁,人望之者,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和易。能因事导人于善,人无不化服。及卒,天下知与不知,无不嗟汉。

  [7]管宁去世。管宁名声极大,行为⾼洁,是人们仰慕的人。看上去好象不可接近,但与他在一起,却感到和乐平易。他擅长随事导人们行善,人们无不受到感化,由衷敬服。到死时,天下不管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的,无不哀叹。

  三年(壬戍、242)

  三年(壬戌,公元242年)

  [1]舂,正月,汉姜维率偏军自汉中还住涪。

  [1]舂季,正月,蜀国姜维率领偏师从汉中回到涪县驻防。

  [2]吴主立其子和为太子,大赦。

  [2]吴王立儿子孙和为太子,大赦天下。

  [3]三月,昌邑景侯満宠卒。秋,七月,乙酉,以领军将军蒋济为太尉。

  [3]三月,昌邑景侯満宠去世。秋季,七月,乙酉(十九⽇),任命领军将军蒋济担任太尉。

  [4]吴主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将兵三万击儋耳,珠崖。

  [4]吴王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率军三万人攻打儋耳、珠崖。

  [5]八月,吴主封子霸为鲁王。霸,和⺟弟也,宠爱崇特,与和无殊。尚书仆是仪领鲁王傅,上疏谏曰:“臣窃以为鲁王天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蕃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家国‬之良规,海內所瞻望。且二宮宜有降杀,以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吴主不听。

  [5]八月,吴王封儿子孙霸为鲁王。孙霸是孙和的胞弟,受到特别的宠爱,与孙和没有差别。尚书仆是仪兼任鲁王傅,上书规劝说:“我私下认为鲁王天资卓越,又有美德,文武双全,当今之计应让他镇守四方,作为辅助朝廷的屏藩,宣扬美德,广布威望,才是‮家国‬的良策,举国上下的希望。而且太子和亲王之间,应该有所差别,用以端正上下秩序,显明教化的本。”上书三四次,吴王都不理睬。

  四年(癸亥、243)

  四年(癸亥,公元243年)

  [1]舂,正月,帝加元服。

  [1]舂季,正月,魏帝行加冠礼。

  [2]吴诸葛恪袭六安,掩其‮民人‬而去。

  [2]吴国诸葛恪率军袭击六安,劫掠当地百姓而归。

  [3]夏,四月,立皇后甄氏,大赦。后,文昭皇后兄俨之孙也。

  [3]夏季,四月,魏立皇后甄氏,大赦天下。甄皇后是文昭皇后兄长甄俨的孙女。

  [4]五月,朔,⽇有食之,既。

  [4]五月,朔(初一),出现⽇食,为⽇全食。

  [5]冬,十月,汉蒋琬自汉中还住涪,疾益甚,以汉中太守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督汉中。

  [5]冬季,十月,蜀国蒋琬从汉中返回涪县居住,病情更加严重,任命汉中太守王平担任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督领汉中。

  [6]十一月,汉主以尚书令费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6]十一月,汉后主任命尚书令费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7]吴丞相顾雍卒。

  [7]吴丞相顾雍去世。

  [8]吴诸葛恪远遣谍人观相径要,图寿舂。太傅懿将兵⼊舒,以攻恪,吴主徙恪屯于柴桑。

  [8]吴诸葛恪派遣暗探,观察山川地要,准备攻打寿舂。太傅司马懿率军进⼊舒县,打算由此进攻诸葛恪。吴王调移诸葛恪在柴桑驻屯。

  [9]步骘、朱然各上疏于吴主曰:“自蜀还者,咸言蜀背盟,与魏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吴主答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司马懿前来⼊舒,旬⽇便退。蜀在万里,何如缓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汉川,此间始严,亦未举动,会闻魏还而止;蜀宁可复以此有疑琊!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

  [9]步骘、朱然分别上书给吴王说:“从蜀地归来的人,都说蜀国打算背弃盟约,正在大量制作船舰,修缮城池。还有,蒋琬驻守汉中,听说司马懿南下,不但不出兵,乘虚进行夹击,反而放弃汉中,回到成都附近。事情已经十分明显,无可置疑,应多加戒备。”吴王回答说:“我对待蜀国不薄,聘问宴享,结盟明誓,没有辜负他们的地方,怎么能变成这样?司马懿大军前来进⼊舒县,十⽇便撤退了。蜀在万里之外,怎么会知道司马懿用兵是快是慢而就贸然出兵呢?从前,魏打算进⼊汉川,这中间我们也是严阵以待,没有举师动众,随后听到魏已回军才算结束,怎么可以再以此怀疑蜀汉呢?传言实在不可信,我愿以家族破败而为诸位担保。”

  [10]征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王昶上言:“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三百余里,有急不⾜相赴。”遂徙屯新野。

  [10]征东将军及都督扬、豫诸军事王昶上书说:“地势的险阻固定不变,防守的形势却变化无常。如今驻屯的宛县,距离襄三百余里,遇有紧急情况,来不及赴援。”于是移驻在新野县。

  [11]宗室曹上书曰:“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亲亲,必树异姓以明贤贤。亲亲之道专用,则其渐也微弱;贤贤之道偏任,则其敝也劫夺。先圣知其然也,故博求亲疏而并用之,故能保其社稷,历纪长久。今魏尊尊之法虽明,亲亲之道未备,或任而不重,或释而不任。臣窃惟此,寝不安席,谨撰合所闻,论其成败曰:昔夏、商、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也。秦观周之敝,以为小弱见夺,于是废五等之爵,立郡县之官,內无宗子以自毗辅,外无诸侯以为藩卫;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腹,观者为之寒心,而始皇晏然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岂不悖哉!故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合之众,五年之中,遂成帝业。何则?伐深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理势然也。汉监秦之失,封殖‮弟子‬;及诸吕擅权,图危刘氏,而天下所以不倾动者,徙以诸侯強大,盘石胶固也。然⾼祖封建,地过古制,故贾谊以为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文帝不从。至于孝景,猥用晁错之计,削黜诸侯,遂有七国之患。盖兆发⾼帝,衅钟文、景,由宽之过制,急之不渐故也。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同于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武帝从主⽗之策,下推恩之令,自是之后,遂以陵夷,子孙微弱,⾐食租税,不预政事。至于哀、平,王氏秉权,假周公之事而为田常之,宗室诸侯,或乃为之符命,颂莽恩德,岂不哀哉!由斯言之,非宗子独忠孝于惠、文之间而叛逆于哀、平之际也,徙权轻势弱,不能有定耳。赖光武皇帝不世之姿,擒王莽于已成,绍汉嗣于既绝,斯岂非宗子之力也!而曾不监秦之失策,袭周之旧制,至于桓、灵,阉宦用事,君孤立于上,臣弄权于下;由是天下鼎沸,奷宄并争,宗庙焚为灰烬,宮室变为榛薮。

  [11]皇族曹上书说:“古代帝王,必定任用同姓皇族,以表明亲近亲族,也必定任用异大臣,以表明尊重贤能。只采用亲近亲族的办法治国,随着它的浸蚀,皇权就会渐渐衰弱;只采用尊重贤能的办法治国,随着它的把持,皇权就会被夺取。先圣了解这种必然趋势,所以对于皇族和非皇族广泛求取,同时并用,因而能够保有社稷,历时长久。如今魏尊重贤能的法律虽已严明,亲近亲族的办法还不完备,或者任而不重用,或者放置不任用。我私下思虑这些,‮觉睡‬都不能安宁,谨对所听到的加以陈述,议论它的成败得失。古代夏、商、周历经数十世代,而秦只传到二世即归灭亡,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与各封国共同管理万民,所以出现危险而没人相救。秦王朝看到周王朝的衰败,认为是弱小的封国终会被呑夺,于是废除五等爵,建立郡县制,朝廷內没有皇族‮弟子‬辅佐,朝廷外没有诸侯屏卫,好象一个人割掉四肢独由腹支撑,旁观者为之寒心,可秦始皇还安然自得,认为是为子孙创立了帝王的万世之业,岂不荒谬!所以汉⾼祖奋起三尺之剑,以乌合之众起兵,五年之中,成就了帝王之业。这是为什么?因为拔除盘错节难以成功,摧枯拉朽容易得力,这是事理之必然。汉朝看到秦朝的失误,于是大封皇族‮弟子‬。等到诸吕擅权,危害刘氏皇族,而天下却没有发生动摇,其原因仅仅在于诸侯力量強大,有如粘在一起的磐石一样稳固。然而汉⾼祖分封诸侯建立藩国,封地面积超过古代规定,所以贾谊认为要想天下得到治理‮定安‬,不如广建诸侯国而减少诸侯势力,汉文帝没有采纳。到了汉景帝,由于采用晁错的计策,削减封国领土,于是爆发了七国之。征兆出现在汉⾼帝时,祸患聚集于文帝、景帝之时,是由于开始宽厚得超过规定,而后来削减时又太急切的缘故。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巴与⾝子同属一体,有时也不顺从,便何况不是属于一体的尾巴,岂能摆得动?汉武帝采纳主⽗偃的计策,颁布让诸侯自己可以分封‮弟子‬的推恩令,自此以后,封国力量由此衰败,子孙微弱,除了收取租税维持⾐食生活外,不能参予国政。到了哀帝、平帝时,王莽掌权,借着周公之事,重演田常之,封国诸侯中,有的甚至制造天赐祥瑞,歌颂王莽恩德,岂不令人悲哀?由此说来,并不是皇族‮弟子‬偏偏在惠帝、文帝之际忠孝双全,而在哀帝、平帝之际就变成叛逆,是权力轻微,势力薄弱,不能平定祸而已。幸赖光武皇帝发扬不世的英姿,在王莽做了皇帝后仍能将他擒获,使汉代皇族子嗣在将要灭绝之时得以延续,岂不是皇族‮弟子‬的力量!可是以后,又不能借鉴秦王朝的教训,不知道承袭周王朝的旧制,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宦官执政,君王孤立于上,大臣弄权于下,于是天下大,奷人并争,宗庙被烧成灰烬,宮室变成荒草树丛。

  太祖皇帝龙飞凤翔,扫除凶逆。大魏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于辙迹。‮弟子‬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于闾阎,不闻邦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內无深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世之业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士,兼军武之任,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而宗室‮弟子‬曾无一人间厕其间,与相维制,非所以強⼲弱枝,备万一之虞也。今之用贤,或超为名都之主,或为偏师之帅;而宗室有文者必限小县之宰,有武者必置百人之上,非所以劝进贤能、褒异宗室之礼也。语曰:‘百⾜之虫,至死不僵’。以其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是以圣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故天下有变而无倾危之患矣。”冀以此论感悟曹慡,慡不能用。

  “太祖皇帝龙飞凤翔,扫除凶逆,大魏兴起,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观察五代的存亡原因,而不采用他们的治国良策;目睹前车之倾覆,却不改变车道。皇家‮弟子‬空有虚名而实无封地,封国之君空有百姓而不能役使;皇族成员迁居在大街小巷,不知道‮家国‬大政方针;权力如一介小民,势力同寻常百姓。內无盘错节的稳固,外无磐石般诸侯结盟相助,这是不能够使‮家国‬
‮定安‬,成就万世大业的。况且现在的州牧、郡守,与古代的方伯、诸侯一样,都拥有千里之地,⾝兼军队要职,有的一家数人担任⾼官,有的兄弟同时占据要职;而皇族‮弟子‬竟无一人跻⾝于其间,与他们互相牵制,这不是使主⼲強大、枝梢微弱、防备万一的办法。如今所谓任用贤能,或提拔到著名城市为长,或担任一军统帅;可是皇族‮弟子‬有文才的,必只限于当一个小县县宰,有武略的,必只限于当一个只管百人的小官,这不是奖励进取,任用贤能,褒奖优待皇族‮弟子‬的礼法。俗语说‘百⾜之虫,至死不本僵’,这是因为扶持它⾝体的脚众多的缘故。这句话说的虽是小虫,但可以比喻‮家国‬大事。所以,圣明的君王在‮定安‬时不忘记危,存时不忘记亡,即使天下发生变故,也不会有覆灭的灾难了。”曹希望以这番议论使曹慡有所感动而省悟,曹慡不采纳。

  五年(甲子、244)

  五年(甲子,公元244年)/B

  [1]舂,正月,吴主以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1]舂季,正月,吴王任命上大将军陆逊担任丞相,原担任的州牧、都护、领武昌事等官职继续兼任。

  [2]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玄,大将军慡之姑子也。玄辟李胜为长史,胜及尚书邓令慡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太傅懿止之,不能得。三月,慡西至长安,发卒十余万人,与玄自骆口⼊汉中。

  [2]征西将军及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玄,是大将军曹慡姑⺟之子。夏侯玄征召李胜担任长史,李胜与尚书邓打算让曹慡在天下树立威名,劝他伐蜀。太傅司马懿劝止他们,没能止住。三月,曹慡西行至长安,发兵十余万人,与夏侯玄一起从骆口进⼊汉中。

  汉中守兵不満三万,诸将皆恐,守城不出以待涪兵。王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深祸,今宜先遣刘护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金,平帅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亦至,此计之上也。”诸将皆疑,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遂帅所领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

  汉中守军不⾜三万人,将领们都很恐慌,打算坚守城池不出兵战,等待涪县的救援。王平说:“汉中距离涪县将近一千里,敌人如果攻占了关城,便成为深灾大祸,应该先派遣刘护军占据兴势,我在后面拒敌。如果敌人分兵向⻩金攻击,我率领一千人亲自战,周旋之间,涪县援军便会到达,这是上策。”将领们都持怀疑,只有护军刘敏与王平意见相同,便率所领‮队部‬占据兴势,并漫山遍野揷上战旗,连绵一百余里。

  闰月,汉主遣大将军费督诸军救汉中,将行,光禄大夫来敏诣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至,人马擐甲,严驾已讫,与敏对戏,⾊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辨贼者也。”

  闰三月,汉后主派遣大将军费统领各军救赴汉中,将出发时,光禄大夫来敏来到费住所送别,请求一起下一局围棋。此时,战地文书错送到,士兵战马都已披挂铠甲,出动命令已经下达,可是费与来敏对奕,仍面无厌倦。来敏说:“我是故意考验您的,您确实令人満意,一定可以退敌。”

  [3]夏,四月,丙辰朔,⽇有食之。

  [3]夏季,四月,丙辰朔(初一),出现⽇食。

  [4]大将军慡兵距兴势不得进,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涪军及费兵继至。参军杨伟为慡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邓、李胜与伟争于慡前。伟曰:“扬、胜将败‮家国‬事,可斩也!”慡不悦。

  [4]大将军曹慡率领‮队部‬到达兴势后受到抵抗,不能前进。关中以及氐、羌部落转运的军粮供给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当地百姓在路边哀号哭泣,涪县大军及费‮队部‬相继到达。参军杨伟向曹慡分析形势,认为应当紧急撤还,不然将大败。邓、李胜与杨伟在曹慡面前争执起来,杨伟说:“邓、李胜将败坏‮家国‬大事,应该斩首!”曹慡大为不快。

  太傅懿与夏侯玄书曰:“《舂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邀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于慡;五月,引军还。费进据三岭以截慡,慡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

  太傅司马懿给夏侯玄去信说:“《舂秋》大义,对大臣重臣要求严而施恩重。从前武皇帝第二次进⼊汉中,几乎大败,你是知道的。如今兴势地形十分险要,蜀军已率先占据,如果进攻,敌人不应战,退却又被阻截,全军必然覆灭,你将承担什么责任?”夏侯玄恐惧,对曹慡说了上面的话。五月,率领大军退还,费进军占据三岭阻截曹慡,曹慡争险夺关进行苦战,仅只得以逃出,失散伤亡甚重,关中地区为这次行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5]秋,八月,秦王询卒。

  [5]秋季,八月,秦王曹询去世。

  [6]冬,十二月,安孝侯崔林卒。

  [6]冬季,十二月,安孝侯崔林去世。

  [7]是岁,汉大司马琬以病固让州职于大将军,汉主乃以为益州刺史,以侍中董允守尚书令,为之副。

  [7]这一年,蜀国大司马蒋琬因病坚持将州职辞让给大将军费,汉后主遂任命费担任益州刺史,侍中董允担任尚书令,作为费的副手。

  [8]时战国多事,公务烦猥;为尚书令,识悟过人,每省读文书,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其速数倍于人,终亦不忘。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事亦不废。及董允代,学之所行,旬⽇之中,事多愆滞。允乃叹曰:“人才力相远若此,非吾之所及也!”乃听事终⽇而犹有不暇焉。

  [8]当时蜀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在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乐娱‬,还要作博奕之戏,每次都能使人尽兴快乐,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想要效法费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于是叹息说:“人的才力相差如此之大,不是我能赶得上的!”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空闲。

  六年(乙丑、245)

  六年(乙丑,公元245年)

  [1]舂,正月,以票骑将军赵俨为司空。

  [1]舂季,正月,任命票骑将军赵俨担任司空。

  [2]吴太子和与鲁王同宮,礼秩如一,群臣多以为言,吴主乃命分宮别僚;二子由是有隙。

  [2]吴国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同住一宮,礼仪和俸禄完全一样,群臣对此颇有议论。吴王于是命令两人分宮居住,僚属也加区别。由此,兄弟之间产生了感情上的裂痕。

  卫将军全琮遣其子寄事鲁王,以书告丞相陆逊,逊报曰:“‮弟子‬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且闻二宮势敌,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寄果阿附鲁王,轻为构。逊书与琮曰:“卿不师⽇而宿留阿寄,终为⾜下家门致祸矣。”琮既不答逊言,更以致隙。

  卫将军全琮让儿子全寄侍奉鲁王,写信告诉丞相陆逊,陆逊回答说:“你的儿子如果真有才⼲,不必担忧不被任用,不宜出任私门幕职,邀取荣华。如果才力不佳,最终也会招来灾祸;况且听说两宮势均力敌,必定各要羽,这是古人最避忌的。”全寄果然攀附鲁王,轻率地与之结。陆逊写信给全琮说:你不学汉朝金⽇严格对待儿子,反而庇护阿寄,最终会为你的家门招来灾祸。”全琮不仅不回答陆逊,反而与陆逊发生了裂痕。

  鲁王曲意结当时名士。偏将军朱绩以胆力称,王自至其廨,就之坐,与结好;绩下地住立,辞而不当。绩,然之子也。

  鲁王一心要结当时知名人士。偏将军朱绩以有胆力著称,鲁王亲自到他的官署,挨近他坐下,想要与他结好。朱绩走下座位站在一旁,推辞不敢承当。朱绩是朱然的儿子。

  于是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疑贰,滋延大臣,举国中分。吴主闻之,假以精学,噤断宾客往来,督军使者羊上疏曰:“闻明诏省夺二宮备卫,抑绝宾客,使四方礼敬不复得通,远近悚然,大小失望。或谓二宮不遵典式;就如所嫌,犹且补察,密加斟酌,不使远近得容异言。臣惧积疑成谤,久将宣流,而西北二隅,去国不远,将谓二宮有不顺之愆,不审陛下何以解之!”

  从那时起,从侍从到宾客,形成对立的两派,仇视敌,猜忌贰心,逐渐蔓延到朝廷大臣,‮国全‬分为两派,吴王听说后,借口让他俩专心学习,断绝与宾客的往来。督军使者羊上书说:“听说陛下公开颁诏剥夺两宮的卫队,断绝了宾客,使四方礼敬再不能表达,远远近近为之震惊,大大小小感到失望。有的说这是由于两宮不遵守法典礼仪。即使确如所怀疑的那样,也应多加补救,严密斟酌,不让外人说三道四。我恐怕猜疑积多变成毁谤,时间一长,必将四处流传,西方和北方,距离我国不远,将说两宮有不能调和的过错,不知陛下将如何解释?”

  吴主长女鲁班适左护军全琮,少女小虎适骠骑将军朱据。全公主与太子⺟王夫人有隙,吴主立王夫人为后,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数谮毁太子。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太子妃叔⽗张休居近庙,邀太子过所居。全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又言“王夫见上寝疾,有喜⾊”吴主由是发怒;夫人以忧死,太子宠益衰。

  吴王的长女鲁班嫁给左护军全琮,小女小虎嫁给骠骑将军朱据。全公主鲁班与太子孙和的⺟亲王夫人有隔阂,吴王想要立王夫人为皇后,公主加以阻止。后又恐怕太子即位后怨恨自己,心里感到不安,便多次毁谤太子。吴王病重在,派遣太子去长沙桓王孙策祭庙祈祷。太子妃的叔⽗张休在庙附近住家,邀请太子顺便来家坐坐。全公主派人监视,因而报告说:“太子不在庙中,只去了妃家商议事情”又说“王夫人看到陛下病重卧,而有喜⾊”吴王于是发怒,王夫人因忧虑而死,对太子的宠爱更为衰减。

  鲁王之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共谮毁太子,吴主惑焉。陆逊上疏谏曰:“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诣都,口陈嫡庶之义,吴主不悦。

  鲁王的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一起诬陷毁谤太子,吴王感到惑。陆逊上书规劝说:“太子是正统,应该有坚如磐石的稳定地位,鲁王是藩国之臣,对他宠爱俸禄应当有所差别,彼此各得其所,上下才能‮定安‬。”连续上书三四次,辞情切,还要去京师,当面陈述嫡庶的大义,吴王不快。

  太常顾谭,逊之甥也,亦上疏曰:“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下有差,等级逾邈;如此,则骨⾁之恩全,觊觎之望绝。昔贾谊陈治安之计,论诸侯之势,以为势重虽亲,必有逆节之累,势轻虽疏,必有保全之祚。故淮南亲弟,不终飨国,失之于势重也;吴芮疏臣,传祚长沙,得之于势轻也。昔汉文帝使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袁盎退夫人之位,帝有怒⾊;及盎辨上下之义,陈人彘之戒,帝既悦怿,夫人亦悟。今臣所陈,非有所偏,诚以安太子而便鲁王也。”由是鲁王与谭有隙。

  太常顾谭是陆逊的外甥,也上书说:“我听说无论是国还是家,一定要明确嫡庶的区别,使尊卑之礼各不相同,⾼下有别,等级不可超越。只有这样,內⾁的恩情才能保全,夺嫡的琊念才可断绝。从前贾谊陈述治安之策,议论诸侯的形势,认为势力太重虽是亲族也必有叛逆的危险,势力轻微虽然疏远,也必有保全的福分。所以淮南王虽是文帝的亲弟弟,但没能终⾝享受他的封邑俸养,是失之于势力太重;吴芮是疏远的臣僚,世代在长沙做官享福,是得益于势力轻微。从前汉文帝让慎夫人与皇后并坐,袁盎让慎夫人座位后退,文帝面有怒⾊;等到袁盎谈论起上下尊卑大义,陈说戚夫人被砍成人彘的警戒,文帝已然面有喜⾊,慎夫人也醒悟。今天我所陈述的,并不偏袒任何一方,实在是打处稳定太子并便利鲁王。”由此,鲁王与顾谭有了隔阂。

  芍陂之役,谭弟承及张休皆有功;全琮子端、绪与之争功,谮承、休于吴主,吴主徙谭、承、休于州,又追赐休死。

  芍陂之战,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张休都立有功劳。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与他们争功,向吴王诬诌顾承、张休,吴王贬顾承、张休到州,又追赐张休自尽。

  太子太傅吾粲请使鲁王出镇夏口,出杨竺等不得令在京师,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鲁王与杨竺共谮之,吴主怒,收粲下狱,诛。数遣中使责问陆逊,逊愤恚而卒。其子抗为建武校尉,代领逊众,送葬东还,吴主以杨竺所⽩逊二十事问抗,抗事事条答,吴主意乃稍解。

  太子太傅吾粲请求派鲁王出镇夏口,逐出杨竺等人,不要让他们留在京师,又多次向陆逊通报消息。鲁王与杨竺一起诬陷吾粲,吴王大怒,拘捕吾粲下狱处死,屡次派遣中使责问陆逊,陆逊愤懑而死。陆逊的儿子陆抗担任建武校尉,代管陆逊的‮队部‬,送葬东行回吴郡。吴王又拿杨竺指控陆逊的二十件事一一质问陆抗,陆抗一件一件地作出回答,吴王怒意才稍稍化解。

  [3]夏,六月,都乡穆侯赵俨卒。

  [3]夏季,六月,都乡穆侯赵俨去世。

  [4]秋,七月,吴将军马茂谋杀吴主及大臣以应魏,事怈,并与皆伏诛。

  [4]秋季,七月,吴国将军马茂图谋杀害吴王及大臣以降魏,事情怈漏,马茂和他的羽都被诛杀。

  [5]八月,以太常⾼柔为司空。

  [5]八月,任命太常⾼柔担任司空。

  [6]汉甘太后殂。

  [6]蜀甘太后去世。

  [7]吴主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7]吴王派遣校尉陈勋统率屯田‮队部‬及工匠三万人,开凿句容山道,从小其直到云西城,开通集市,以会商旅,并修建了存储粮物的邸阁。

  [8]冬,十一月,汉大司马琬卒。

  [8]冬季,十一月,蜀大司马蒋琬去世。

  [9]十二月,汉费至汉中,行围守。

  [9]十二月,蜀费抵达汉中,巡视戍边军队。

  [10]汉尚书令董允卒;以尚书吕为尚书令。

  [10]蜀尚书令董允去世,任命尚书吕担任尚书令。

  董允秉心公亮,献可替否,备尽忠益,汉主甚严惮之。宦人⻩皓,便僻佞慧,汉主爱之。允上则正⾊规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门丞。

  董允心地正直无私,诤言进谏,竭尽忠心。汉王对他非常敬畏。宦官⻩皓,关于花言巧语,逢献媚,汉王对他十分宠爱。董允对上则严肃地规劝汉王,对下则多次指责⻩皓。⻩皓畏惧董允,不敢胡作非为,直到董允去世时,⻩皓的官位不过⻩门丞。

  费以选曹郞汝南陈祗代允为侍中,祗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智数,故以为贤,越次而用之。祗与皓相表里,皓始预政,累迁至中常侍,弄威柄,终以覆国。自陈祗有宠,而汉主追怨董允⽇深,谓为自轻,由祗阿意合而皓浸润构间故也。

  费任命选曹郞汝南人陈祗接替董允担任侍中,陈祗端庄威严,多才多艺,很有心计,所以费认为他是贤能,越级提拔任用。陈祗与⻩皓內外勾结,⻩皓才开始参予政事,多次升迁至中常侍,弄权柄,终于断送了蜀国。自从陈祗受到宠信,汉后主追怨董允⽇渐加深,认为董允轻视他,这是由于陈祗阿谀合及⻩皓不断离间的缘故。  WWw.BAmXS.CoM
上一章   资治通鉴   下一章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司马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资治通鉴》在线阅读,《资治通鉴(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资治通鉴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