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史地类及《要把金针度与人》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要把金针度与人 作者:李敖 | 书号:43600 时间:2017/11/7 字数:12175 |
上一章 史地类 下一章 ( 没有了 ) | |
左丘明:《左传》 《舂秋》三传中,《左传》着重在史实方面,它是一部编年史,最早因为被指为未得孔于《舂秋》的真传,地位不如《公羊传》和《⾕梁传》。但在历史价值上,《左传》记录了舂秋时代政治、经济、外、军事各方面的活动,以及天道、鬼神、灾异、卜筮各方面的情况,倒很能使我们知道古人是什么样子。 晋朝范宁说:"左氏而富,其失也巫。"""是文笔好,"富"是內容好,"巫"却是鬼神祸福之事,所占比例大多。 《左传》在东汉未年,愈来愈走红了,它庒倒了《公羊传》和《⾕梁传》,变成了重要的史书。但它因涉嫌未得孔子《舂秋》的真传,一直被部分人士否定。到了清末,康有为甚至认为它是汉朝刘歆假造的。《左传》的作者,历来传说是左丘明,左丘明是"鲁君子",又说是孔子的生学。 《左传》的特⾊是把几个家国平均叙述,而不以一个为中心。虽是编年体,但对事件本末的照应,首尾兼顾,它的可读,比起"断烂朝报"的《舂秋》来,就⾼得大多了! 公羊⾼:《公羊传》 古代朝廷的大事,多在舂天秋天举行,举行的经过,记下来,就叫《舂秋》,所以《舂秋》是实录,也是历史。这种《舂秋》,只流传下来一部,就是《鲁舂秋》。于是《舂秋》变成专名,说《舂秋》,就是指《鲁舂秋》。 传说《舂秋》是孔子写的,是不对的,《舂秋》实际是鲁国史官的作品。这书包括了公元前八世纪到五世纪內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历史虽用鲁国元纪,记的却是各国的事。它的用意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写史实,一个是写教训。因为原文大简略,所以便有解释原文的书出现,其中《左传》着重在史实方面,《公羊传》和《⾕梁传》着重在书法方面。书法就是发挥,笔则笔,削则削"的褒贬力量,笔是写出来,削是不写出来,写和不写都有大道理,这种大道理,就是舂秋大义。 "公羊"、"⾕梁"是家派的名字,后来变为《公羊传》、《⾕梁传》。《公羊传》在发挥《舂秋》的褒贬,从而找出"微言大义" (微言是意义精微的话,大义是堂堂正正的道理)和"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这种发挥,未免失之穿凿附会,但研究国中人的大道理,却很有用。公羊久成绝学,到了清朝,才复活于世。 《公羊传》旧题是公羊⾼写的,又说是公羊⾼的玄孙公羊寿等写的。 佚名:《舂秋事语》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最难得的是,其中有十二万字以上的帛书(因为那时纸还没发明,只写在帛上,故叫帛书)。帛书中有一段帛长七十四厘米、宽二十三厘米的文字,上有九十六行的写本,內有十六章,没有书名。专家据內容,定名为《舂秋事语》。另有专家怀疑这书是《汉书》(艺文志)提到的《锋氏微》,也有认为是《公孙固》。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可以证明汉朝初年《公孙固》这部书还很流行,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是汉朝第三个皇帝(文帝)时代的墓,出土的帛书中,对汉⾼祖刘邦的名字且不避讳,可见这些帛书抄写的年代必然早于汉朝,它们的文献价值,是空前的。 由于《舂秋事语》是用来陪葬的,它必然是当时的一部名著。 《舂秋事语》中记有《左传》《公羊传》《⾕梁传》中没记到的事(如子贡见太宰嚭),有的记载较详(如鲁文公卒事),后面的议论也不相同(如闵子骞的评论),它是一部新《左传》,自无疑义。 佚名:《国语》 《国语》主要是记载舂秋时代的国别史,因为以国为别、以记言为主,所以叫"国语"。 关于《国语》和《左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两书都是左丘明做的,左丘明给《舂秋)做传,成了《左传》,剩下的材料,成了《国语》,所以《国语》也叫《舂秋外传》。王充《论衡》说:"《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词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词以实之。"另一种说法是:《舂秋》的传只有《公羊传》和《⾕梁传》,本就没有《左传》这部书,有的只是《国语》。司马迁《史记》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就是指此。西汉未年刘歆为了抵制"公羊",乃把《国语》割裂,成为《左氏传》和《国语》两部书,《左氏传》就变成《左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主此说最力)。 但是,实际的结论似乎是:《国语》和《左传》不是同一个作者。《国语》在內容上,和《左传》不同、重复或矛盾的地方不少,有的与《舂秋》也无关。语法结构上,也有不同之处。说他门语出一人,是不太妥的。 刘向:《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策士、说客提供策略的结集,记录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和西周、东周、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的史事,以国为单位,共收三十三篇,前后包括了两百四十五年的历史。这就是说,它包括的,不止一般所谓战国时代一百八十一年的历史(战国起算方法,照《史记》是公元前四七五,照《资治通鉴》是公元前四○三,有七十多年的误差。从宽来算,战国早期也是舂秋晚期)。 《战国策》的作者非一人,作成也非一时一地,汉朝刘向校勘宮中蔵书,将皇室保存的各种文书加以订正,命名为《战国策》。后来刘向的本子也残缺了,宋朝曾巩曾加以增补,而成为今⽇的祖本。 一九七三年冬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上了相当《战国策》的帛书二十六篇,这一发现,给这部书平添了许多⾝价与趣兴,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帛书中能跟今本《战国策》对得上的,有十一篇,约占二十六篇中的五分之二;它们埋蔵在地下两千一百五十年,再重见天⽇,在发潜寻幽上面,可有极大的帮助(陆大的部分学者怀疑帛书不是《站国策》而是《苏子》,看是不能成立的)。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前一四五~约前七八),字子长,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是国中第一部正史的作者,也是国中最早的文学大家。他⽗亲是汉朝的史官,他继承了这一行业。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发生了李陵投降匈奴事件。汉武帝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说了真话,替李陵开脫,因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判死刑。当时死刑可以用两种方法代替;一种是拿钱来赎,一种是割殖生器。司马迁没有钱,为了完成他⽗亲和他自己著作《史记》的宏愿,就忍受割殖生器的处罚。三年以后,他被赦出狱,仍旧被汉武帝用做秘书(中书令),隐忍苟活,终于在五十五岁那年,完成了《史记》。 《史记》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现在传下来的,有一点残缺。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在《史记》的字里行间,他不但随处写出了历史,也随处写出了正义。 古代的史家被:"倡优畜之",但却不乏直笔;后代的史家不乏被礼遇,但是直笔却在哪儿?-历史变了?还是时代变了,关心世道的人,请叹息而看此书。 班固:《汉书》 班固(三二~九二),字孟坚,陕西咸人。从小聪明好学,十六岁进大学。他的⽗亲班彪是名学者,著《史记后传》,没完就死了。班固继承⽗志,并私撰《汉书》。五年以后,被人告发,下狱。他的弟弟班超为他奔走,被放出来,还封了兰台令史的官,负责修国史,续作《汉书》,努力了二十年。后来跟大将军窦宪征匈奴胜利,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由他撰文记盛。不久窦宪以谋反被杀,班固被牵连,二度下狱,终于以六十之年,死在牢里。 班固死后,《汉书》遗稿经汉和帝叫班固妹妹班昭〔曹大家〕续成,书中八表成于班昭之手、在天文志上,马续也帮了忙。 《汉书》是记刘邦到王莽之间二百三十九年的事。分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有一百篇、八十多万字,是国中第一部断代史。因为它的成就,跟《史记》辉映,所以古书中,常常见到"史汉"、"班、马"、"迁、固"等合称。 在文采上,《汉书)虽不如《史记》,但在详赡上,《汉书》却比《史记》严密。《汉书》的完成,前后经过班家两代三人的努力,总计有三四十年以上。 陈寿:《三国志》 陈寿(二三三~二九七),字承柞,四川南充人。他是《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是二十五史中最简洁的一部。《晋书》中记陈寿: 仕蜀为观阁令史,…及蜀平,…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病卒,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郞范頵等上表曰:"… 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功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体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令,就家写其书。一般人读四史,因为后汉在三国之前,总以为范晔的《后汉书》也在陈寿的《三国志》之前,这是错的。事实上,范晔在陈寿死了一百年后才出生,范晔写《后汉书》,其中外夷传还是取材于陈寿的著作。故上接司马迁、班固的第一史学家,自是陈寿。 《三国志》的优点是行文雅洁、斟酌功深。它虽以魏为正统,但仍三国并列,并无尊卑之分,并没像《晋书》那样,另以"载记"降级处理;它的缺点是有了回护之处,这也许是格于现状的苦衷吧!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世称涑⽔先生。山西夏县人。 司马光二十岁时候,就中了宋朝的进士,后来一直做官。宋哲宗时做到宰相,可是只做了八个月,就累死了,活了六十八岁。 司马光在思想上比较保守,王安石变法时候,他是带头反对的人,坚决不担任朝廷中重要职位,转任地方官。此后十五年问,他绝口不谈政治,专心著书。 《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参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种历史书,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由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助编,內容精审,文字细致,司马光说他"毕生精力,尽萃于此",可见他精神的一贯。大功告成以后,司马光说只有他的朋友王胜之看过一遍。别的人看了一页,就爱困了。虽然如此,这部两百九十四卷的大书,还是国中的名著。 司马光为人但⽩真诚,他说他一生没做过不可告人的事。他上朝以前,执着上朝的手版,凝神端坐,必恭必敬,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想到家国大事,怎么可以不恭敬呢? 郑樵:《通志》 郑樵(一一○四~一一六二),字渔仲,福建莆田人。 郑樵十六岁时候,死了⽗亲。他决定谢绝人事与科举,专心在山中苦读。他对知识界的流弊,是很轻视的,他说: 义理之学,尚攻击;辞章之学,务雕搜。耽义理者,则以辞章之士为不过渊源;玩辞章者,则以义理之士为无文采。要之,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未,而非为实学也。因此,他所从事的方向,是"实学"的方向。在这种方向里,他订下庞大而周密的写作计划,想继《史记》之后,完成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一部"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大书。他以三十年闭户读书的基础,最后写出了两百卷的《通志》。 《通志》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纪传",就是一般的历史与传记,共一百四十八卷;第二部分是"二十略",就是分类记述典章、制度、文化等的沿⾰演变,起自上古,下到唐朝,乓五十二卷。"二十略"是郑樵一生功力所在,其中六书略、七音略、谥略、乐略、校雠略、金石略、昆虫草木略等,尤其是他创造的精华,他的伟大,尽于是矣。 王夫之:《船山遗书》 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士他是明朝的举人,在清兵⼊关后,自己做了明朝的遗民,决计退隐,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这是一个孤⾼耿介的人,是国中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清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清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但他们为时代和知识所限,除掉经籍的考证与训诂一途外,绝少能把历代思想发扬光大。在发扬光大方面,⽟夫之最为博大精深,但却及⾝而绝,没有传人。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蔵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赵翼:《廿二史札记》 赵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云松,号瓯北,江苏湖人。他是一个神童,三岁时候,就能每天认识几十个字。三十四岁中进士,后来在广西、福建做官,机警而有谋略。晚年主讲定安书院,八十八岁去世。 赵翼在史学上面,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等书,能用归纳法治史,读书得间,极有见地,在国中史学著作上,是划时代的名著。 赵翼在文学方面,诗写得极好,袁枚说他的诗"忽奇忽正。忽庄忽徘",蒋士铨说他的诗"奇恣雄丽,不可迫视"。他对自己的诗也很自负,在有人说"君诗虽不能及杜子美,却已胜过杨诚斋"的时候,赵翼傲然答道:"吾自为赵诗,安知唐、宋!" 赵翼有论诗绝句说:"満眼天机转化钧,天工人巧⽇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他的气派,于此可见。 崔述:《崔东壁遗书》 崔述(一七四○~一八一六),字武承,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他是清朝举人,五十六岁做福建罗源等县太爷,六十二岁北归。这段官场生涯,由于他反对"武弁多借海寇邀功,诬商船为盗",特为被诬者做了几十人的平反,因此被坏人反咬一口,说他"擅释巨盗"。最后巡抚汪志伊查明他被诬赖,得以免议。 崔述一生最大的功劳,在于他能把历来的许多神话推翻,把许多不可信的事件一一点破,他把许多荒唐的古史给剪掉了。《清史稿》说他: 其著书大旨,谓不以传注杂于经,不以诸子家百杂子传注。以经为主,传注之合于经者著之,不合者辨之。异说不经之言,则辟其谬而削之。 述之为学,考据详明如汉儒,而未尝墨守旧说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尝空谈虚理而不核乎事之实。然勇于自信,任意轩轾者亦多。 崔述在五十三岁时候,收了一位三十二岁的徒弟陈履和,两人一生只相聚过两个月,但陈履和却一直为崔述传布著作,在崔述死后九年,陈履和以六十五岁之年也死了,死前为老师刻书,穷得"宦囊萧然,且有负累"。自己五岁的儿子,连家乡都回不去。全世界的生学,没有比他再伟大的了。 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义庆(四○三~四四四),江苏铜山人。他是六朝时候宋的皇族,从小就被宋武帝刘裕看重。十四岁跟着刘裕北伐;刘裕称帝后,封为临川王。后来做文帝亲信,做过大官。他"为简素,寡嗜,爱好文义,才词虽不多,然⾜为宗室之表。受任历藩,无浮之过,唯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少善骑乘,及长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可见为人的一斑。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唐朝改为今名。它的成书,可能和《吕氏舂秋》一样,是门客的集体创作,內容包括五六百条精采的小故事,由六百有头有脸的人组成。全书共分三十六篇。卷首四篇,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儒家原有的分类;卷中、卷下共三十二篇,是刘义庆新的分类。卷中包括: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慡九篇。卷下包括: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狂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侈汰、忿狷、谗险、尤悔、纸漏、惑溺、仇隙二十三篇。 《世说新语》写尽了魏晋人物的音容笑貌,每个故事落墨不多,或优美、或洒脫、或惊心、或动魄,都是很有味道的。国中古书多犯头巾气的⽑病,《世说新语》却像是脫帽后的闲谈,别有风味与情调。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吴永(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字渔川,浙江吴兴人。十九岁中秀才,跟郭嵩焘学古文义法。后来做了曾国藩儿子曾纪泽的女婿。 这本《庚子西狩丛谈》是关于庚子拳的原始材料,现在已经有了英译本,由国美那鲁大学刊行,此外并有德、⽇等文的译本。 安徽人吴闿生在《庚子西狩丛谈》的序里说: 庚子之役,家国以民肇衅,外国连衡而⼊京师,两宮微服出狩。行二⽇,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冠恭过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当是时,吴公之名闻天下,即而太后嘉其行谊,命开缺以知府随扈督办行在粮台,⽇夕召见,骎骎且大用,众以封圻台辅目公矣!而公伉直自将,不肯骫骫随俗,以故枢要多不悦公,遂以道员外放,然太后终契其贤。遇两司缺出,未尝不忆及公;每人都召对,未尝不移晷也。即而两宮相继殂谢,国祚亦潜移,谈者偶及往事,殆如隔世矣! 正因为庚子前尘是一段"殆如隔世"的往史,吴永这部回忆录,才更有"⽩头宮女谈天宝"的意义,留心近代史实的人,将会更加证实这种意义。 容闳:《西学东渐记》 容闳(一八二八~一九一二),字纯甫,广东人,清朝道光八年生于澳门西南四英里的彼多罗岛(Pedro-lsland)之南屏镇,是国中第一个在国美大学毕业的留生学,他毕业于那鲁大学。回国后,清朝主持洋务运动的曾国藩、李鸿章,受了他的影响。"府政宜先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家国储蓄人才。"在容闳去美留学后二十五年(一八七二),派了第一批生学三十人,是为公费留学之始。唐绍仪、梁敦彦、詹天佑等,都是这一批的人才。 这本书是容闳的自传,原名MyLfieinChinaandAmerica,中文译者是徐凤石和恽铁樵。容闳在这本书里,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他出生那一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他游湾台和⽇本总督儿⽟见面为止,详细写出了七十三年间,西方文化是怎样随着列強的坚甲利兵,进⼊了保守的国中,也写出了国中对于西方文化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这本书前半部是按照作者本人从幼年到长成的年龄阶段分的。后半部是按照各别发生的问题事件分的。从这种二分里,汇出西学东渐的一幅最珍贵的图画。 郦道元:《⽔经注》 郦道元(约四七二~五二七),字善长,河北涿鹿人。他的⽗亲郦范,是北魏的公侯。郦道元出道以后,也开始做官。他做官"素有严猛之称","为政严酷,吏人畏之。"从山蛮到权贵,都很怕他。后来王徽排挤他,把他调到关右,想假手悍将萧宝贵(齐明帝第六子)杀他。果然萧宝贵派人围郦道元于盘驿亭,把他和他弟弟,连同两个儿子都杀了。郦道元临死之前,"瞋目叱贼,厉声而死。"被害时约五十五岁。 郦道元死后,萧宝贵谎报是为贼所害,并为他办丧事。世人权,如此而已。(杀他的萧宝夤也是狠人,他杀了郦道元后,就造了反,被捕后,恰刑前"夷然自持,了不忧惧",他的儿在他面前哭,他"⾊貌不改"!) 郦道元"好学,历览奇书",著《⽔经注》四十卷、《本志》十二篇,又写《七聘》和一些文字。 《⽔经注》是郦道元为古代地理书《⽔经》作的注。他参考古书四百三十种,并据实地调查的资料,为一千二百多条河,写了三十多万字文笔优美的注。他说:"山⽔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天人合一,此之谓也! 杨衒之:《洛伽蓝记》 杨衒之(六世纪),河北遵化人。在北魏时候任抚军府司马、北齐时候任期城郡太守。他写《洛伽蓝记》约在六世纪的五四八年。 "伽蓝"就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就是佛寺的意思。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平城(大同)迁都河南洛时,佛教在国中如⽇中天。他的儿子宣武帝是佛教,在位十六年,造龙门石窟、营缮寺庙,远近承风,大家无不事佛。上行下效,弄出一千多个庙来。后来尔朱荣、⾼两次作,"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杨衒之从这些盛衰中,写人世兴亡,乃成此一代名著。 《洛伽蓝记》文笔优美,杨衒之说: 至武定五年,岁次丁卯(五四七),余因行役,重览洛。城廓崩毁,宮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在这种苍凉的故国之悲下,他在书里,写出宮闲、写出政事、写出败腐统治者的贪豪奢、写出寺庙中不会诵经的假和尚,笔触所及,都哀伤人世,寓意深远,令人跟着也为之苍茫、为之感慨了。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一六二四~一六八○),字复初、景范,人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他的⽗亲顾柔谦,在明朝亡后,立志退隐。《清史稿》记他跟儿子顾祖禹的对话说: 柔谦乃曰:"汝能终⾝穷饿,不思富贵乎?"祖禹跪应曰:"能。"柔谦曰:"汝能以⾝为人机上⾁,不思报复乎?" 祖禹复应曰:"能。"柔谦喜曰:"吾与汝偕隐耳!" 抱着世退隐的心情,顾祖禹花了十九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名著——《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说: 柔谦精子史学,尝谓:"明一统志于战宁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列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祖禹承其志,撰《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凡职方、广舆诸书,承讹袭谬,皆为驳正。详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而景物名胜皆在所略。创稿时年二十九,及成书,年五十矣。宁都魏禧见之,叹曰:此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书也!"以其书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北史合钞》称三大奇书。《读史方舆纪要》一书,集历代舆地的大成,是国中规模最大的地理学名著。书中对形势险要,行军用兵之道,尤其详尽,所以又是国防地理的专书,是有志安內攘外者不可不读的大书。全部共分十八部分,除第一部分"历代州域形势"、第十七部分"川渎"、第十八部分"分野"外,其他都是按地区的分论。 魏源:《海国图志》 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字默深,湖南邵人。二十八岁中举人后,去做小官;五十岁中进士,六年后太平军起事,他因为迟误驿报,被⾰职。后来恢复原官,六十三岁死去。 源谊的著作面很广,在史地方面,有《海国图志》、《圣武记》、《元史新编》等,在古籍注解方面,有《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大学发微》、《孝经集传》、《曾子章句》、《董子舂秋发微》、《孙子集注》、《老子本义》等。他的杂文,都收在《古微堂集》(文集·诗集)里。 在魏源的著作里,影响最大的是《海国图志》。鸦片战争国中战败后七年,魏源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稿,增补成为一百卷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以制夷"的理论,呼吁变法图強。⽇本人首先受了这部书的影响,促进了维新。国中人反倒慢呑呑的,但总算从这部书里,了解了不少世界大势。后来曾国藩、左宗棠、沈藻祯、李鸿章等的洋务运动:都是顺着这一思路下来的。 魏源是清朝中衰时代,首先能觉悟的知识分子。他和龚定盦一样,都在这种觉悟下,走向经世致用的方向。他比龚定盦小两岁,但多活了十六年,所以实际的成绩就更好了。 范成大:《石湖大全集》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江苏吴县人。他是宋朝进士。做官时,很有见识,论力之所及者三,"曰⽇力,曰国力,曰人力,今尽以虚文耗之。"皇帝很赞许他。后来派他使金,他义正辞严,一度惹得金朝満朝文武大怒,甚至金太子都要杀他,但他不怕,"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幸不辱命","竟得全节而归"。 《宋史》说:"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上尝命陈俊卿择文士掌內制,俊卿以成大及张震对。自号石湖,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行于世。"纪昀《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说:"成大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别集》二十九卷,今皆未见。"《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明见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自然是他的全集的应有名目,可惜失传了,所以连纪昀都看不到了。 范成大的诗、词、梅谱、菊谱都有单行本问世。他的《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也都各有专书。鲍廷博《知不⾜斋丛书》收有《石湖纪行三录》,是一种好版本。《吴船录》是范成大在一一七七年(宋孝宗淳熙四年)五个月的游记,写他自四川到浙江的见闻,內容颇为详赡,是游记中的上品。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徐宏祖(一五八六~一四六一),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人。他少年时候,就"特好奇书,喜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蹈之迹。每私复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这种神游名山大川的抱负,早就蔵在心中了。 徐宏祖十九岁时候,⽗亲死了。办完丧事,他"愈复厌弃尘俗,问奇于名山大川"。他的⺟亲赞成他出去跑跑,他就出发了。他二十二岁到四十岁间的跑法,和四十三岁后不一样。四十岁前⺟亲在世,他多少要受"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约束。⺟亲既死,他就大游特游起来,从此不计程也不计年,大过他"万里遐征"的瘾了。 丁文江《徐霞客游记序》中说: 当明之未,学者病世儒之陋,舍章句而求实学,故顾亭林、王船山、⻩梨洲辈,奋然兴起,各自成家,遂开有清朴学之门。然霞客先生,生于顾、⻩、王诸公之前,而其工作之忠勤,求知之真挚,殆有过之无不及焉,然则先生者,其为朴学之真祖欤? 徐宏祖在世中⾜遍天下以知苍生,独往孤行,死而后己,这样脚踏实地的人,值得我们怀念他。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方苞(一六六八~一七四九),字灵皋,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他是清朝进士。四十三岁时候,发生了文字狱,他被牵连。《清史稿》说: 五十年(一七一一),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一七一三),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嶧等。苞及诸与是狱有⼲连者,皆免罪⼊旗。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世宗即位,赦苞及其族人⼊旗者归原籍。此后他在朝里做官,后来因为刚正敢言,被人整冤枉,乾隆时-上乃降旨诘责,削侍郞衔,仍命修《三礼义疏》,苞年已将八十,病⽇深,大学士等代奏,赐侍讲衔,许还里。十四年,卒,年八十二。在学术地位上: 苞为学宗程、朱,尤究心《舂秋》、《三礼》,笃于伦纪。既家居,建宗词,定祭礼,设义田。其为文,自唐、宋诸大家上通《太史公书》,务以扶道教、稗风化为任。尤严子义法,为古文正宗,号"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游记每被人忽视,我特别提出来,做为样板。 Www.BaMxS.CoM |
上一章 要把金针度与人 下一章 ( 没有了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李敖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要把金针度与人》在线阅读,《要把金针度与人(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要把金针度与人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amxs.com) |